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漫游 |
接“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4”
安汉里画像石1937年出土于曲阜城东韩家铺,现存孔庙神庖东厢房内。此组画像石原为一座双室石椁墓,共有8石,分别为墓的四壁、墓室隔板和二室盖板。画像石浅浮雕,四周有整齐的花纹边饰,由外而里分别刻重菱纹、素面、錾点纹三重。四壁石分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刻青龙,四爪伸出,右下方有一仙人手抓龙尾,画面刻有穿璧纹并有蟾蜍、熊、鸟、兔等点缀。西刻白虎,虎身刻条状斑纹,前后穿璧纹间刻有熊、鸟、犬、兔等禽兽。南刻朱雀一石二图,两只朱雀展翅相对而立,向外一侧也有图案,刻两人相对:左者一手执刀,一手执树枝状物;右者一手执刀,一手前伸。北刻玄武一石二图,两玄武昂头相对;右边玄武上立一人,手持三枝果,向外一侧刻二人,左者右向侍立,手执腰上系带,右者左向跪,双手拱于胸前。隔板也为两面刻:一面中刻一建鼓,二人相对舞击,左边一人长袖起舞,两人坐地吹乐,右边二人相对跽坐,中间置有方席、博盘;一面刻六女乐舞宴饮,中间一人起舞,一人击拍,左边二人右向坐,中置一樽有勺,右边二人攀谈。隔板顶侧阴刻“山鲁市东安汉里禺石也”10字。盖板二石,一主刻爬行状大壁虎形兽,一主刻一长尾龙形兽。此组画像石约刻于西汉晚期。











延熹元年(158年)刻,1968年出土于曲阜徐家村北一座汉墓中,其中三石为浅浮雕,分别刻翼龙、人物。刻在墓门立柱上的拥篲人,腰系布巾,双手拥篲,低头恭候宾客的姿态,体现下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形象。其中一石刻藏堂题记,文曰:“延熹元年十月三日,始作此藏堂,为相,皆处方,丞使工五万,又食九万,并直钱十七万。即廿日成此田,买奴以十一月七日葬妇此藏中,车马延人龙蛇牛皆食大仓。”
为永和二年(137年)刻,于微山县两城山发现。共17石,50年代移入孔庙,1989年调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石,现存16石,2000年移展孔庙神庖西厢房。多为浅浮雕,著名的图案为扁鹊行医,共有4幅(一幅已调中国历史博物馆),扁鹊人面鸟身,其中两幅一手持针,是考察针灸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行猎图像石残后仍余十猎人,或执毕,或荷弩,或架鹰,或牵犬,有二犬跃起咬啮猎物,刻画最为生动。连理树一图一侧有两行题刻,文曰:“岁在卯,九月二日,第乡广里,泱昆弟男女四人,少复失慈母,父年有钱刀自足,思念父母,弟兄悲哀,乃治冢作小食堂,传孙子,石工刑昭王财弗直万。”
具体年代不详。此石20世纪60年代发现于曲阜古柳树村,墓志已佚,随即移入孔庙,1978年展出于东庑,1998年移展于汉魏碑刻陈列馆。石方形,宽63厘米,厚9厘米,盝顶,阴刻花纹。阴刻“唐故郤府君墓志之铭”,楷书,字径四厘米。
1957年发现于姚村镇黄屯村,后移入孔庙,后又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铭文记载了墓主的身世、生平,对研究唐代墓志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墓志刻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墓志铭有盖,长宽均为60.5厘米,厚8厘米,盝顶,长宽均为39厘米,阴刻“唐故任城县令独孤公墓志铭”,正书,字径6厘米。墓志长宽均为60厘米,厚9厘米,已碎为三块。墓志铭为李华宗撰,19行,其中题一行,撰文者款一行,序14行,铭3行,满行20至25字不等。字行书,无书者姓名,字径约3厘米。
独孤景(795—846年),字司光,官任城(今属山东济宁市)令。其祖独孤明曾官太仆卿、驸马都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虽列名,但无其父、子情况,此志可补之阙。刻石于民国年间在今时庄乡尹家村出土,1978年由同乡孟家林徵集移入孔庙,1998年移展汉魏碑刻陈列馆。
此石立于唐朝。撰书人及刻石年月不详。墓主名卫思九,葬于唐上元二年(761年)。 墓志石上有子母扣,盖已佚。1957年发现于兖州,1960年移入孔庙中,后又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原碑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御制。碑总高186,宽419,厚29.5。中间一块碑文为玄圣文宣王赞,宋真宗撰文,此碑两侧各有两通碑,内容为诸臣赞先贤先儒,撰文者有当时的刑部尚书集贤大学士王旦、礼部尚书王钦若、户部尚书寇准、兵部员外郎杨亿等39名当时的重臣,每名大臣对先贤先儒中的1—2人题诗赞颂其功德。此碑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刻。
宋崇宁二年(1103年)刻,石灰岩质。碑圆首,高148.5厘米,宽61厘米,厚19厘米。字行草,字高八、九厘米,米芾撰并书。运笔潇洒俊逸,神采飞扬,筋骨雄毅,刚健端庄,体现了米芾行草的特点,可惜多次被火烧,残损严重。
米芾(1051年—1107年),宋代著名书画家,书法行草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碑原在孔子手植桧前,后移入十三碑亭内,现存汉魏碑刻陈列馆。释文见《阙里文献考》。著录见《金石文考略》、《曲阜碑碣考》。
宋崇宁四年(1105年)刻,石灰岩质。碑方首,高202.5厘米,宽68.5厘米,厚19厘米。字以小篆为主,间有金文,高八厘米。宋真宗撰文,米芾书。米芾书法各体兼善,但行草为多,篆书少见。文末有二题记,分别为乾隆33年、道光18年孔继涑、孔昭薰题。 碑原存碑亭内,现存汉魏碑刻陈列馆。释文见《阙里文献考》。著录见《曲阜碑碣考》。
立于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属佛教建筑记事碑刻,碑文记述了大乘寺创建于隋唐时期,此碑的留存对研究曲阜宗教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原在南辛镇白村,1957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此碑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高254,宽80,厚17.5。记敕建端本堂之事,碑阴有题名,赐进士出身、承事郎都路同扬州州事彭廷坚撰文,奉政大夫都路承州扬州兼管本州诸军务兼劝农事赵兴宗书。赐同进士出身、将士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石晋篆额。
端本堂为接待上级官员的宴宾堂接待处所,共二十八间。原在曲阜城东旧县村北街,旧县衙院内东北隅,距县衙正厅20米。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此碑,1964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立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高202,宽79,厚20。。墓主王明是衍圣公府孔氏家族家庭教师。碑文为儒林郎肯秘书少监门生杨桓撰文并书丹。孔子五十三世孙袭封衍圣公孔治篆额。 此碑1964年由曲阜城东旧县村移入孔庙弘道门下,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元至正十年(1350年)四月二十七日。 碑原在旧县北门外,1964年移入孔庙,1999年移入孔庙西仓东厢房。
碑宽60厘米,高195厘米,厚55厘米,顶有盖。四面刻,三面刻曲阜县历代沿革志,一面刻曲阜县志迁徙略。碑有额,文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篆书,字高12厘米,杨克明篆,但不在碑题一面。此面刻字11行,满行36字。碑有提,也名“曲阜县历代沿革志”,此面刻文十行,满行36字,末一面刻字九行,满行37字,字正书,间有行书,高四厘米,李奇书。常琳、常景鲁刊。
撰文者石普,同进士出身,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后在曲阜世袭县尹孔克钦为家庭教师。 书碑者李奇,曾任东平路儒学教谕。篆额者杨克明,兖州人,曾任卫辉路总管府经历,善篆书。著录见《曲阜县志•金石》、《金石汇目分编》、《曲阜碑碣考》。但《曲阜县志》、《曲阜碑碣考》均将石普误作石晋。




此碑立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高266,宽90.5,厚20。碑文为篆书“五十三世孙袭封衍圣公之墓”,边款正书,上款“集贤学士赵孟頫书”,下款“男思诚立”,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书写,文字婉通之致,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赵孟頫,原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孔治,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
此碑原在孔林孔治墓前,1978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汉画像石
安汉里汉画像石











徐家村画像石
两城山汉画像石
馆藏墓志
唐.郤府君墓志盖刻石
唐.羊荆璧墓志铭
唐.独孤景墓志、盖刻石
唐.卫思九墓志铭
还有些碑刻没看到,在汉魏碑刻馆官网上看到,一并下载。
玄圣文宣王及先贤先儒赞碑
宋•米芾书孔圣手植桧赞碑
米芾篆书玄圣文宣王赞碑
金•大乘寺铸钟铭碑
元•敕建端本堂记碑
元•处士王先生墓志铭



元•曲阜县历代沿革志碑




孔治墓碑
园内小花
前一篇: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4
后一篇:邮票上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