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寻宝——玉女泉道教造像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绵阳西山公园内除了子云亭、蒋琬墓,还有巴蜀道教造像群中著名的玉女泉道教造像。


造像凿于高2.5米,宽8米,距水0.8米高的青灰砂崖壁上。坐北向南。原有道教造像50余龛,1953年取石毁掉一半,现存25龛。龛均为圆拱形,每龛造像3、5尊不等,共计50余尊,分别为天尊、老君、仙人、女真、力士等。此外还有唐咸亨元年(670)、乾元二年(759)等题记。





扬雄读书台下有一大龛,高约265厘米,上宽258厘米、下宽167厘米,深32厘米。浅浮雕,中间部分雕刻有2主尊、2肋侍、3道士像,两侧为供养人。供养人分四层排列于主像两侧壁面上,主尊左侧雕刻约42尊供养人像,右侧雕刻约47尊供养人,均残存半身,供养人左侧刻名字。主尊与供养人之间均有题记。右侧有“敬造天尊老君以龛”及“咸通十二年”等字样,左侧题记部分残存,有少量隐约可辨的字样。榜题文字也难以辨认清楚。可以认为此龛刻于唐咸通十二年(871)。

西山玉女泉道教造像共有两处,一处在玉女泉周边,一处在扬雄读书台下的崖壁上。
玉女泉造像有须,穿交领衣,执扇等,均具道教造像特点,它系四川凿造较早、规模较大、雕刻精美的一处道教造像,是研究隋唐宗教和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泉名为郭沫若题。一九五六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玉女泉道教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凿于高2.5米,宽8米,距水0.8米高的青灰砂崖壁上。坐北向南。原有道教造像50余龛,1953年取石毁掉一半,现存25龛。龛均为圆拱形,每龛造像3、5尊不等,共计50余尊,分别为天尊、老君、仙人、女真、力士等。此外还有唐咸亨元年(670)、乾元二年(759)等题记。





扬雄读书台下有一大龛,高约265厘米,上宽258厘米、下宽167厘米,深32厘米。浅浮雕,中间部分雕刻有2主尊、2肋侍、3道士像,两侧为供养人。供养人分四层排列于主像两侧壁面上,主尊左侧雕刻约42尊供养人像,右侧雕刻约47尊供养人,均残存半身,供养人左侧刻名字。主尊与供养人之间均有题记。右侧有“敬造天尊老君以龛”及“咸通十二年”等字样,左侧题记部分残存,有少量隐约可辨的字样。榜题文字也难以辨认清楚。可以认为此龛刻于唐咸通十二年(871)。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玉女泉道教造像开凿于隋唐,最早可追溯到隋大业六年(610年),距今约1413年历史,是目前省内开凿年代较早的道教摩崖造像。
对玉女泉的开凿年代,早在1914年法国人色伽兰来中国西部考察,曾到过绵阳西山。在他所著的《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中,曾提到玉女泉最初为两块大石组成,其中一块上有40余龛造像,并有“大业六年太岁庚午,十二月二十八”题记。法国人色伽兰在书中写到,“子云亭西一大石凿如洞形,宽2.5米,深1.8米,内有本尊坐像1躯,旁为诸尊者,洞背面亦有雕像,洞两壁所镌刻的善男信女像为四川佛龛中精美之品。”虽然这处造像已经不在,但这份评价却是对其珍贵价值的肯定。
遗憾的是,1953年修建宝成铁路取石时,部分造像、题记及色伽兰所记载的石窟被当作石料毁掉。
在部分造像的龛外,有明显的题记,标注有开凿人的姓名、时间,多数文字清晰可辨,这也为确定玉女泉道教造型的年代,留下了有力的真实依据。1986年,原绵阳市文管所找到隋大业六年(610年)天尊像一龛及上面留存的楷书题记,由此证实玉女泉道教造像,最早始于隋大业六年。
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绵阳市文物局联合对玉女泉造像进行调研,玉女泉造像从东北至西南分为四组。第一组、第二组保存完整,评价第一组的8龛造像有南朝“褒衣博带”的风格,与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南朝造像碑风格相似,与绵阳平阳府君阙的南朝造像有异曲同工之妙,推断这组造像的开凿年代为隋至唐初。第二组造像中有有咸亨、上元等年号的题记,咸亨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70年3月至674年8月),而上元则是唐肃宗的年号(760年4月至761年9月),证明玉女泉部分造像开凿于唐代早期。
第三组造像部分保存完整,但有不同程度风化,风格与前两组有明显差异,人物线条呆板,主尊座与省内其他地区唐代晚期造像中的风格相近,据此推测其开凿年代为唐代晚期。第四组风化严重,无法辨识。
在现存的造像中,人物形态自然,头部较大,身体消瘦匀称,雕刻线条自然流畅。其中一龛造像人物穿着道衣,足穿道靴,衣衫轻柔贴体,有飘然之感,面露笑容,盘腿而坐。每一龛造像均有坐台,坐台雕有形态不同的饰图。因时间久远,部分造像已经完全风化,仅有造像背部轮廓线条。
上述资料来自:绵阳新闻网2023年5月8日《隋唐雕工叹奇绝遗韵悠悠越千年——探访绵阳西山玉女泉道教造像》_腾讯新闻
https://new.qq.com/rain/a/20230508A017ID00
西山公园内湖光山色、楼台亭榭
前一篇:绵阳寻宝——越王楼边碧水寺
后一篇:绵阳寻宝——子云亭和蒋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