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夹江牛仙寺摩崖造像集中在吴场镇白龙村二组到四组的山岭间,范围南北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山崖高约20米。据夹江县八十年代文物古迹普查时统计,整个摩崖造像的佛像群落共计有254龛,刻像达3400余尊,主要内容有“净土变”“观音无量寿经变”“千手观音”“天龙八部”“三世佛”“一佛二菩萨”等,造像精美,内容丰富,也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牛仙寺摩崖造像建造的年代为唐朝,在编为225号一窟造像壁上清楚的镌刻有:“八部龛一所,右弟子杜渐及妻向氏,造囗件切听求为供养;后妻杨氏、男元直、妻罗氏。元和十五年六月二日(公元820年)。”此处“元和”为唐宪宗(李纯)年号。另一编为220号佛龛,高1.7米,宽1.6米,壁上题记为:“时以咸通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砌毕(公元872年)。”在编为183号的壁上题记有:“绍兴丙寅(宋高宗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广汉仲昂来观(公元1146年)。
牛仙寺摩崖造像的总体造像规模比千佛岩小,造像的年代、场景、人物、内容基本与千佛岩相同。全部龛形以正方形、长方形平顶为主。使人注目的是许多龛框上刻有花边浮雕装饰,雕刻的线条流畅、显得十分优美。
分为一号岩1-62号龛,二号岩63-133龛,三号岩134-185龛,四号岩186-235龛。
220号佛龛,壁上题记为:“时以咸通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砌毕(公元872年)。”
225号刻有:“元和十五年六月二日。”此处“元和”为唐宪宗(李纯)年号。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
位于南面另一山崖的造像,有一窟当地人称呼为“大堂屋”的造像,凿刻在高约十多米的悬崖上,龛形略显长方形,高约2米多,宽约2米,深度约1.5米。雕刻的佛像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大小均匀,里面三方密集,数不胜数。
在旁边不远处有一塔亭形造像。其总高度达2.5米左右,涂有色彩,基调为白,人物形态为跏趺式,高约1.2米,可能为观音造像。
牛仙寺院建筑传说很宏阔,为一得道高僧创建。由于建寺院时牛用力最多,寺院修筑完工,牛皆仙去,石岩间尚存有牛蹄仙迹,又还有脱化地名牛皮沟。牛仙古迹被前贤誉为夹江县风景名胜十景之八。明杨芷(湖北安陆人,嘉靖进士,隆庆‘1567—1572年中任四川按察司副使)题《牛仙古迹》:“招提境静白云浮,胜迹留仙石上牛。绿暗苔深犹见迹,青摇草茂不闻收。东皋问喘人何处,南陌鞭敲事已幽。凭吊高冈情未已,夕阳空听牧童讴。”从这位明代杨副使的诗意得知,牛仙山在他那个年代早已成为“古迹”了。唐代佛教文化兴盛,寺院僧徒及善信人等在数百年间陆续建造寺院,又在寺旁边凿崖造像,可以想见在唐宋两代牛仙寺院是多么的兴旺,场面是多么的壮阔。从上述的183号龛壁题记上证实,早在古代牛仙寺及其摩崖造像就成为了各地游客、香客的朝觐之地。从地理位置看,在一段时期里同附近丹棱县杨场镇的竹林寺、牛仙山麓的大清凉寺,均为享誉一方的名胜古刹。
草丛中有两个石狮,不知道是不是牛仙寺的遗存
牛仙寺摩崖造像有部份垮塌,损坏处较为零乱,疑为地震所致,也有少数是人为破坏。其余除自然风蚀外,保存还较为完好。此地还有许多美妙传说,其中阁老洞、阁老湖引出一段佳话。附近大佛岩的摩崖造像及鹰嘴石、马鞍石都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据当地人说,此处俗呼为:“佛佴岩”。近几年来以此地佛像多于千佛岩的原因,有人将此处称为“万佛岩”了。
(以上文字主要来自:牛仙寺-乐山市夹江县牛仙寺旅游指南
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28/niuxiansi.html?&from=androidqq)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