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2023-03-28 13:54:5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东走西看
从接待站继续前行
杀人沟
杀人沟地理上称为“叵立谷”。此沟长1000米,深350米,由海龙屯接待站处斜坡向下连接白沙河。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朝天关
朝天关是海龙屯东大门,位于屯上缓坡沟谷地带,前临深沟,北望飞龙关,南接飞凤关,由一组石构建筑群组成。筑两级转角露台,向下连接瞭望四角亭。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筑建有城楼。关口面阔9.18米、进深5.1米、高7.9米,坐西向东,这也是称其为“朝天关”的一个重要原因。石城墙高达14米,为进屯的咽喉要冲,与此相连的城墙另一端制高点,是规模很大的飞凤关遗址,从未被毁完的残壁石门可看出,这座阶梯式瓮城是封闭的独立城堡,应为屯前军事指挥中心。海拔1218米。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城关上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瞭望四角亭
瞭望四角亭位于朝天关北侧的小山包上,视野开阔,北与飞龙关呼应,南与朝天关比邻。建于明代,是战时前沿指挥点。现存石柱础16个。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飞凤关
飞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城门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城楼,是屯东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关隘,是一组宏大建筑群,与东侧养马城遥相呼应。飞凤关、朝天关和飞龙关三关连成一体,高低相属,互成犄角之势,构成前沿军事体系。飞凤关是个晚起的名字,它应该就是文献记载的“太平关”。关内两侧有对称的踏步上下,顶上有高大的城门楼。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是一个带有院落的关口,关楼两翼有墙,有两进院落,正前开门二道。这道关口民间称之为“五凤楼”。飞凤关是海龙屯的正大门。关内保存的几块碑刻,也证明了其作为海龙屯正大门的重要地位。海拔1232米。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对比上面的网图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严禁碑》复制品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环城马道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

新王宫
新王宫是土司在战争时期的政治中心,具有衙署的功能,其格局也与同一时期的衙署比较相似,同时兼具休闲、憩息、生活等功能,有殿宇、宫室、厅堂、亭、阁、池、仓库、营房等,我们在飞凤关中看到的“严禁碑”上所说的“总管厅”就位于此,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群以东面进口多级垂带踏道为中轴线,呈两翼展布,由下至上,五重平台,天井贯通。现保存的殿宇石基台宏大坚固,最大的面阔50米,石柱基础直径达0.5米,主要建筑室内地平铺40厘米见方素面青砖,天井以石板铺砌;两侧有石墙围合,长504米,其所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1.8万平方米,建筑格局大体可分中、西、东三路;中路是土司处理政务的场所,自前而后依次为大门、仪门、庭院、大堂、二堂。大门左右各3根立柱,两侧为八字挡墙,外围为围墙;中央为天井,天井的中央有凸起的甬道,两端有踏步相连。大堂、二堂为五开间,与土司“从三品”的身份相符。 



屯中后部还有点将台、校场坝、兵营遗址、海潮寺。
屯后设三关,两两围合的空间分别称土城、月城(或石城),形成两重瓮城的格局。
海潮寺
海潮寺是遵义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大批战死者的亡魂,以佛镇山,于1601年在平播战争烧毁的废墟上所建。现存者为民国时期建筑,建筑样式为“一口井”(四合院),即由上殿、下殿、左右厢房四面围合,中有天井,庙里的菩萨用木头雕成。

水牢
海龙屯中最具故事性的遗存之一,民间传说它是土司关押犯人的牢房。揭开之后,发现实际上是两条上下交汇的通道,类似于立交桥,下面是长长的隧道,因为后半部被泥土掩埋,前方半穴微露,人不知其深几许,内部如何,便杜撰出“水牢”的传说来。

水井
1600年“平播战役”后,后人利用原建筑遗迹的石构件叠涩而成,水井前、左、右都是建筑基址,水井前的建筑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以明间与“照壁”中心形成中轴线,两侧对称的一组建筑,该建筑左与“宝榻”建筑相隔一通道,右与又一组建筑相隔一通道,使该组建筑没有超过五间而回避了僭越之嫌,使之与土司从三品的身份相符。 

断碑
2012年5月1日上午10时,贵州省考古研究所海龙屯文物考古队根据调查对海潮寺右前方猪圈粪坑进行发掘,出土了一断作4截的石碑(尚缺一角)。碑通高174厘米、宽98厘米、厚14厘米,两面有字。其一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初秋,出仕播中的林桐凭吊海龙屯时,见其友人、攻屯时率先登顶战功赫赫却于史志无载的副将王鸣鹤(字羽卿)题于斯的诗碑(碑今仍在飞凤关内,仅王鸣鹤三字可辨),有感而作的《题王羽卿诗后》碑。碑文见载于郑珍的《遵义府志》。另一面是41年后的明弘光元年(1645年),重修海朝寺时所刻的碑文(旧碑新用)。

采石场遗址
采石场遗址位于屯顶南侧,与校场坝相邻的小石山上,危岩裸露。现存槽孔和取石遗迹清晰可见,根据采石场石材材分析,现存现存宋代建筑遗址、明代建筑遗址的石构件、飞凤关、朝天关和飞龙关的石构件材料从该处开采。 

绣花楼遗址
绣花楼遗址,位于屯南城墙外山口下方,是一座秀丽的小山,山顶为平地,占地约40余平方米,传说杨氏大小姐常在此绣花,与对面山中的情郎对歌谈情,排遣寂寞;倾国倾城的二小姐在明军破屯前夕,于此纵崖殉情。

万安关
万安关位于内城西面,是屯后防御工事的三关之一,由西入内城的最后一道关口。坐东北向西南,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带吊桥的石结构城门,残高5.58米,面阔9.65米,进深5.88米。关前残存石踏步三级,壕沟堆积淤土。关顶存墁地砖一方及部分压面石。残存匾额上“安关”二字依稀可见,此关设有吊桥,为吊桥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城门,为吊桥关。 

二道关
二道关(西关)位于后关东侧,坐东南面西北,为海龙屯西面第二道关口,与后关一并形成土城。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券顶门洞,在门道中部两侧各有一券顶耳室,为吊桥关。现残高约6、洞口宽约2.1、面阔约22、进深约8.4米。现城门一侧城墙部分坍塌,拱顶有坍塌形成的空洞;木构箭楼已毁,尚存石柱础7个。 

头道关
头道关(后关)位于海龙屯西端,是西路第一道关口。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坐东北向西南,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残高4、面阔13.2、进深2.25米。其上有木构连廊建筑用于连接两侧的土质城墙。现城门单薄,有坍塌现象,两侧土质城墙仅存残段。

外城遗址
养马城遗址
养马城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大桥村两个养马组境内。始建于唐,元、明续建,遗址总面积约2000000平方米,现存城墙约5600米,城门6座,即小东门、东门、西门、张家城门、月儿城门、田家城门。城墙最高处为9米,最低处3米。养马城在修建形制上与海龙屯各关有很大区别,除月儿城门属闸门式的券拱顶城门,其余五个城门均为迭涩顶式。养马城属海龙屯外围军事设施,建筑规模较大,2003年12月,遵义市人民政府将养马城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校场坝遗址
校场坝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养马村民小组境内的养马城东南,是播州杨氏土司官兵习武驯马之地,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养鸡池遗址
养鸡池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坐落在喇叭河河谷旁的山顶上,始建于宋朝,与养马城对峙,是杨氏土司的给养之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现存城墙西、南、北三面保存比较完整,东面城墙遗存少,城墙高在2.5—4米之间,城门坍塌。该地形居高临下,对俯视太平关一线,是扼守海龙屯的一处重要的军事防御阵地。养鸡池是播州土司所建造的海龙屯的外围军事城堡,是当时扼太平关入海龙屯的一处重要军事城堡。 

养鹅池遗址
养鹅池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距海龙屯约6千米,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养鸡鹅池存围墙50余米,墙高3—4米,保存较完整。原有城门两道,现北城门基本拆毁,仅存城门两侧基石;南城门保存较好,城门高4.5米,面阔2.2米,进深1.5米。养鹅池位于海龙屯的东南面,构成了海龙屯的外围军事设施。

三圆山遗址
三圆山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白沙村民小组境内、海龙屯后关以西,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进入海龙屯仅有的平缓地段,由三个大小不等的三个山丘组成,是“平播之战”主战场。

打眼岩遗址
打眼岩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村太平村民小组境内,在白沙河的岩壁上遗存方形小孔32个,边长在0.15米至0.25米之间不等,小孔深0.15至0.20米不等。是海龙屯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中的水利防御设施工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