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先说历史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次年(1600年)二月,总督李化龙率24万大军分八路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同年六月初六,海龙屯被攻破,杨应龙自缢,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至黔南州北部),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杨氏家族传30世、垂725年的世袭统治消亡。
铜柱关
铜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南侧,海拔1048米,坐北面南,是由东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防御关卡。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现残高为6.68米、面阔10米、进深5.75米。关顶残存柱顶石1个,铺地石1块。
铁柱关
铁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北侧,坐南面北,与铜柱关是相对应的城门,互为犄角之势,是由东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关口。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屯北大门,关外设有吊桥。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采用纵联砌券法垒砌,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为吊桥关。现残高为5.2米、面阔6.3米、进深4.2米。关顶南面垮塌,遗存石柱础1个,屯墙垮塌90%。
现存南侧城墙裸露大部份为明代时间建筑,2014年4月,对铜柱关进行维修时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明城墙内还有宋城墙,现存在南侧中段展示了一小部分宋代时期城墙,有力证实了史书记载,达到了证史的作用。
城墙
城墙位于海龙屯四周边缘。现存6000米左右,蜿蜒闭合,规模庞大。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扩建。有土筑城墙,有碎石废料堆砌而成的城墙,还有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推测为不同时代的遗物。
歇马台
歇马台是连接上下关口的一个台地,其建筑风格按传统工艺砌筑,东、南、北边缘铺设标准的压面石,台心面铺石幔,又是一军事了望哨。
明万历年间,播州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扩建龙岩屯并亲笔书提了龙岩屯严禁碑,规定了出入屯者管理制度需“讫帖”。因此这里成了登屯人马在此等待验帖的地方,进屯人等需在此“验帖”方能进入飞虎关。
天梯
天梯,古称“三十六步”,长55米,坡度45度,中间踏步宽2.7米,两侧护墙各宽0.8米连接飞虎关。整个天梯建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必经的必经通道。
在山的胸部是第二层险关飞虎关,亦称吊桥关,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
飞虎关
飞虎关是海龙屯的第二层险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前半部分为单通道石砌半圆拱顶石结构城门,后部系开凿自然山石而成,关内踏步及其墙壁,均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关,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一面临渊杀人沟,基础从崖面以下约6米深处开始起砌。
龙虎大道
龙虎大道连接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的重要军事通道,称龙虎大道,系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一条登屯通道,全长292米,宽1.5~4米,主要功能应是作为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藏兵之地。大道外临悬崖,上筑有女墙,沿山逶迤,下临沟谷,倚崖凿壁而成;内侧凿有排水沟。既凿通了道路,又取得了筑墙和关隘所需石材,可谓一举两得。平播战役后被淹没于地下,1999年重见天日。通道岩壁现存当年修建通道时留下的钎眼遗迹,这些钎眼遗迹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时期播州生产力水平、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状况政治以及军事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历史。
在山的肩部为飞龙关
飞龙关:东面进入屯顶的第一关
飞龙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关为三开间,顶上有三座大拱,两道月亮门,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是上山门户,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关。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南墙上的窗花用整石雕成,镂空雕刻菱形图案;西临杀人沟,基础从崖面以下约6米深处开始起砌。“飞龙关”几个大字是杨应龙亲笔题写。
前一篇:贵州游记(十四)大方奢香墓-3
后一篇:贵州游记(十六)海龙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