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2023-03-27 12:44:1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东走西看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1982年,海龙屯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海龙屯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先说历史
       蒙古灭西夏、金之后,与南宋开始了正面的冲突,其所采取的由西而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使川渝一隅成首冲之地,战事频仍。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务,并张榜招贤献计。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即今海龙屯,因此,一般认为海龙屯始筑于1257年。(《杨文神道碑》载)。
       南宋宝祐六年(1258)正月,南宋朝廷先派吕逢年诣蜀,督办播州等地的关隘、屯栅事宜。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哥汗战死钓鱼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使职。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后,杨应龙采取两手策略,远交近攻,对上与朝廷修好,与明王朝没有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还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对下行使土司特权,激化了播州内部的矛盾。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氏二十九世土司杨应龙调集8万役夫工匠、用了4年时间,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崖屯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12关,在5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山上围筑坚壁巨垒。建筑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次年(1600年)二月,总督李化龙率24万大军分八路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同年六月初六,海龙屯被攻破,杨应龙自缢,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至黔南州北部),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杨氏家族传30世、垂725年的世袭统治消亡。

       海龙屯 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仅东南面一条小道通往山顶。屯上建有九关,自下而上,屯前六关依次是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自西而东依次是头道关、二道关和万安关三关。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千米。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进入景区大门就看到新建的土司城,必须经过,没有办法。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在山的腰部是第一道关隘,南面是铜柱关,北面是铁柱关,两关间连接着长400米的高大城墙。三十六步古道,又称天梯,是上下必经的通道。
铜柱关
铜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南侧,海拔1048米,坐北面南,是由东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防御关卡。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现残高为6.68米、面阔10米、进深5.75米。关顶残存柱顶石1个,铺地石1块。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俯瞰山下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铁柱关
铁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北侧,坐南面北,与铜柱关是相对应的城门,互为犄角之势,是由东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关口。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屯北大门,关外设有吊桥。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采用纵联砌券法垒砌,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为吊桥关。现残高为5.2米、面阔6.3米、进深4.2米。关顶南面垮塌,遗存石柱础1个,屯墙垮塌90%。
现存南侧城墙裸露大部份为明代时间建筑,2014年4月,对铜柱关进行维修时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明城墙内还有宋城墙,现存在南侧中段展示了一小部分宋代时期城墙,有力证实了史书记载,达到了证史的作用。

城墙
城墙位于海龙屯四周边缘。现存6000米左右,蜿蜒闭合,规模庞大。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扩建。有土筑城墙,有碎石废料堆砌而成的城墙,还有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推测为不同时代的遗物。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歇马台
歇马台是连接上下关口的一个台地,其建筑风格按传统工艺砌筑,东、南、北边缘铺设标准的压面石,台心面铺石幔,又是一军事了望哨。
明万历年间,播州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扩建龙岩屯并亲笔书提了龙岩屯严禁碑,规定了出入屯者管理制度需“讫帖”。因此这里成了登屯人马在此等待验帖的地方,进屯人等需在此“验帖”方能进入飞虎关。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天梯
天梯,古称“三十六步”,长55米,坡度45度,中间踏步宽2.7米,两侧护墙各宽0.8米连接飞虎关。整个天梯建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必经的必经通道。 
在山的胸部是第二层险关飞虎关,亦称吊桥关,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网上找的航拍图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飞虎关
飞虎关是海龙屯的第二层险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前半部分为单通道石砌半圆拱顶石结构城门,后部系开凿自然山石而成,关内踏步及其墙壁,均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关,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一面临渊杀人沟,基础从崖面以下约6米深处开始起砌。 

龙虎大道
龙虎大道连接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的重要军事通道,称龙虎大道,系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一条登屯通道,全长292米,宽1.5~4米,主要功能应是作为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藏兵之地。大道外临悬崖,上筑有女墙,沿山逶迤,下临沟谷,倚崖凿壁而成;内侧凿有排水沟。既凿通了道路,又取得了筑墙和关隘所需石材,可谓一举两得。平播战役后被淹没于地下,1999年重见天日。通道岩壁现存当年修建通道时留下的钎眼遗迹,这些钎眼遗迹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时期播州生产力水平、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状况政治以及军事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历史。


在山的肩部为飞龙关
飞龙关:东面进入屯顶的第一关
飞龙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关为三开间,顶上有三座大拱,两道月亮门,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是上山门户,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关。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南墙上的窗花用整石雕成,镂空雕刻菱形图案;西临杀人沟,基础从崖面以下约6米深处开始起砌。“飞龙关”几个大字是杨应龙亲笔题写。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贵州游记(十五)海龙屯-1

进入飞龙沟后有个小平坝,景区设了个接待站,有卖冰粉、饮料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