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响堂山石窟较北响堂山规模小一些,惜诸佛像之头部多被凿去。
石窟群分上下二层,下层有华严洞与般若洞二大窟;其上层有空洞、拱门洞、释迦洞、力士洞、千佛洞等五小窟。
华严洞,位于下层之东北部,纵宽各六点三五公尺,高四点七公尺,面积最大。洞内有方三点六公尺之方柱,及树下说法像、佛菩萨供养者像、犍陟悉多太子像等浮雕、佛龛、华严经刻等,佛像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入口上部之浮雕图,被认为系阿弥陀净土图之先驱。
般若洞,位于下层西南部,宽六点二公尺,深六点五五公尺,高四点六公尺。洞中有方三点三公尺之方柱,构造同于华严洞,又有佛龛、释迦说法图和阿弥陀净土图之浮雕,及般若经、文殊般若经之一部等经刻,并存有自证圣元年(695)至先天元年(712)之十一种造像铭。总之,二大窟均凿于北齐时代,与上述北响堂山之三大窟同与北齐王室关系密切,窟中并以唐代小佛龛居多。

第二窟门口两侧,北齐时期雕刻力士像,北周破坏后,隋代改刻碑

五小窟由东北而西南,分别为:(一)空洞,方约三公尺,分前、后二室,与次洞之间,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之创建响堂石栏杆证之碑。(二)拱门洞,广二点二公尺,深二点三五公尺,高二公尺。(三)释迦洞,广二点一公尺,深二点三公尺,高二点五公尺。(四)力士洞,略大于释迦洞,而构造略同。其上部刻有四角多檐之三层塔,作砖塔之形,被认为系最古之一种。洞中并存有唐代造像记铭十三种。(五)千佛洞,广三点六公尺,深三点四公尺,洞壁佛像鳞次栉比,有佛像一〇二八尊;洞顶浮雕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飘带摇曳,精致典雅。
旁边拾阶而上有座钟楼
除上述二大窟、五小窟之外,寺之西方岩面上,有业已破损之唐代倚佛像龛及二空洞,二洞中存有被认为系作于隋代之十二个小佛龛,二洞之旁,另有一稍大之佛洞,刻有太平兴国七年(982)之造像记。
有六角七层之砖塔。
南响堂山河对面元宝山下,有处老爷山摩崖石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