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响堂山上,中央大窟(释迦洞),洞广七点八公尺,深七公尺。外檐雕两层楼檐,外观略似楼阁。窟中有六方柱、八角柱、火焰拱龛,及莲瓣流云文等纹饰,周围壁上有许多明代所造佛像、佛龛、造像记及浮雕花卉、珍禽异兽等,整洁雅丽,形制古朴。
南边大窟(刻经洞),洞广四公尺,深三点三公尺,三面分别有一龛,每龛各安置七尊佛像,其中尊之坐像作施无畏印、与愿印二印,旁之胁侍为声闻、缘觉、菩萨。内壁面刻有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全卷、无量义经等。洞外有摩崖,刻有胜鬘经、孛经、弥勒成佛经、特进骠骑大将军唐邕之刻经记等刻文,据此等刻文可知,乃成于北齐天统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比房山石经早约四十年,其隶书大字,笔锋犀利,刚劲挺拔。中央大窟和南边大窟均开凿于北齐,后又经补凿而成。
四小窟即隋大业洞、唐倚像洞、明嘉靖洞、隋二佛洞,二佛洞上方之摩崖,有十二部经名与大圣十号之刻文。四小龛即唐铭洞、明五佛洞、宋洞、明三尊洞,均刻有铭文。
还有几张实在想不起来在哪个位置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