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信天游(十八)榆林卫城夜景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榆林古城大街全长2.1公里,以“驼城大观”牌坊为入口。

位于最北端的鼓楼。鼓楼,又叫谯楼。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与凯歌楼遥相对峙。南北长22米,东西宽21.8米,高18.5米。城台为砖砌窑洞式,洞顶只有东西走向四块大砖相连构成穹顶。洞开四门,通东、西、南、北街道。台上建二层楼,分南北两院,各院均有配殿,南院有木牌楼一座,非常精巧。鼓楼造型奇特,结构别致。是榆林骑街六楼中最早的一座楼。1976年拆毁,2004年复建。


凯歌楼,原名怀德门。北与鼓楼对峙,南与钟楼相望。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门。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朱厚照巡边到榆林曾住过这里,武宗改称其为太乙神宫。楼南北长29米,东西宽28.7米,高20米。城台为砖砌窑洞式。洞门通南北大街,洞口披檐。楼为二层,全木结构,分南北两院,东西建有配殿。南院还有小巧精致的木牌楼一座。楼的四角建有角亭。楼南洞口上刻“古怀德门”。正德年间延绥巡抚姚镆改其名为“凯歌楼”。楼毁于1974年,2004年复建。
不知为啥,漏拍了这个,从网上找了几张图




钟楼。旧址在北大街的钟楼山,1921年在原焚毁牌楼的旧址上建成。原为民国年间陕北镇守使井越秀生祠,后因舆论反对,未铸铜像,仅悬挂井越秀画像并供长生牌位,更名长春楼。抗日战争时期,为给城内居民报时,在楼顶悬挂大钟一口,改叫钟楼。楼为青砖建筑,四面开洞可通行。东有大门,可拾阶过桥而上。楼为四层。二三层用水磨砖砌成,四角为八字形水磨砖,圆柱贯通二楼,南北两门各有雨棚、阳台。顶层为重檐八角亭。楼高24米,长20米,宽14.8米。四面洞口有石刻横匾“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芬”和“驼峰拥翠”。楼上横匾:“蜚英腾茂”“万流仰镜”。登楼凭眺,榆林城全景尽收眼底,格外壮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星明楼,又称新明楼。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木式结构,高18米。据《榆林府志》记载,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修葺。楼基为四座石台,周长180米,四面有通道。石台上4根通天大柱直达楼顶,24根立柱围衬。楼分三层,木构纵横,榫卯驳接。楼顶和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甬瓦。顶脊尖端有立体龙兽相对耽望。脊上人物走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轻风吹过,飞角铜铃则叮当作响。飞檐檩下,雕梁画栋,玲珑秀丽。楼内有2米高的铜像一座,据有关专家考证,为明代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之像。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砖砌4孔窑洞式城台,洞可穿行。台上建二层楼。楼长29.6米,宽18.4米,高18米。南洞左右各有天门、地门,拾阶可通楼上。第一层楼北是观音殿,楼南是孔雀明王佛殿,分为南北两院,东西各有配殿三楹。第二层为通殿,外围木栏杆。原有佛像万尊,故名万佛楼。楼南院中原有铁旗杆一对,铁狮子一对,今无。楼东大门上有天桥,通向殿院。楼东附属一禅院,为佛教会都纲司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又叫四方台。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木式结构,高19米左右。楼台为四座长宽均5米的正方形,高1.1米,四面有通道。台上4根通天柱直达楼顶,24根立柱围衬。二层为文昌殿,三层为魁星殿。因文昌和魁星都是主管文运之神,因此备受文人膜拜。因楼台为四座正方形,群众又称四方台。嘉庆十五年(1810年)榆林举人叶兰捐资维修,楼各层分别悬挂叶兰书“五星会垣”、其子叶霖书“天下宗师”、其孙叶沅书“文昌阁”匾。阁毁于1956年,2004年复建。
大街南端是榆林卫城的南门
榆林城东依骆驼山,西邻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锁红石峡,因称驼城,又名榆阳镇。为明代长城线上九边重镇之一。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榆林寨,成化七年(1471年)置榆林卫,筑卫城,成化九年迁延绥镇于榆林城。由于军事需要,城址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扩展。现城周长6400米,城墙为青砖砌面,底宽16米,顶宽9米,高12米。有城门5座:东为振武门,西为宣威门、新乐门,南为镇远门,北为广榆门。南门、东门有瓮城,各城门上均有箭楼,并设千斤闸,和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现榆林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尚存城门三座,讯敌楼一座。是研究古代沙漠城市建筑和城防工程的重要实物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门外的凌霄塔,也是在网上找的图
在榆林吃了一种叫抿节的面食,说面食也不准确,是豌豆、玉米、高粱等做的杂粮面,浇各种配料或汤汁。
(备注:文中夜景图是本人所拍,白天的图都来自网上)
前一篇:陕北信天游(十七)榆林统万城
后一篇:武侯祠博物馆“大三国志”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