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二)北山摩崖造像之二
标签:
石刻 |
分类: 东走西看 |
136号窟,转轮经藏龛,南宋,北山石刻之精华。

受《孔雀明王经》的影响,在大足石刻中出现了较多的孔雀明王雕像。其中,北山第155号,是目前大足境内发现的唯一有纪年的孔雀明王造像。雕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孔雀明王窟,之前只知道雕刻匠师为伏元俊父子,其它捐资者字迹大多模糊,而在《大足金石录》(作者张澍)中,清楚记录着这窟艺术佳作的一位重要捐资者为当时昌州典史刘安。北山第155号孔雀明王窟,为一高3.47、宽3.22、深6.07米的长方形洞窟,在中心柱雕刻孔雀明王,明王头戴花冠,面容端庄慈祥,身披荷叶形披肩,胸饰璎珞,身绕披帛下垂置莲花台座上,身有四臂,分别持佛经、宝扇、如意珠、孔雀羽毛。明王莲花座下为一孔雀,头右倾斜,双翅展开似欲展翅远飞,胸部圆浑饱满,身后的尾羽后翘,通过明王身后直接连接到窟顶部,既形成了明王的身光,又起到极好装饰作用。将孔雀明王像作为支撑洞窟的设计,来源于佛教石窟寺的中心柱,设计者创造性地将孔雀与明王设计成为支撑洞窟的中心柱,将实用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孔雀身上光光的,感觉不如安岳孔雀洞的精致细腻,不过羽毛上尚存颜色。



多宝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于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时期都曾对塔进行过修葺。塔是砖砌的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内有七层,通道置于塔心,拾级而登至塔顶,大足城乡的景色尽收眼底。塔的内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北塔与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关系。

137号
149号窟,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南宋
155号窟,孔雀明王窟,北宋

受《孔雀明王经》的影响,在大足石刻中出现了较多的孔雀明王雕像。其中,北山第155号,是目前大足境内发现的唯一有纪年的孔雀明王造像。雕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孔雀明王窟,之前只知道雕刻匠师为伏元俊父子,其它捐资者字迹大多模糊,而在《大足金石录》(作者张澍)中,清楚记录着这窟艺术佳作的一位重要捐资者为当时昌州典史刘安。北山第155号孔雀明王窟,为一高3.47、宽3.22、深6.07米的长方形洞窟,在中心柱雕刻孔雀明王,明王头戴花冠,面容端庄慈祥,身披荷叶形披肩,胸饰璎珞,身绕披帛下垂置莲花台座上,身有四臂,分别持佛经、宝扇、如意珠、孔雀羽毛。明王莲花座下为一孔雀,头右倾斜,双翅展开似欲展翅远飞,胸部圆浑饱满,身后的尾羽后翘,通过明王身后直接连接到窟顶部,既形成了明王的身光,又起到极好装饰作用。将孔雀明王像作为支撑洞窟的设计,来源于佛教石窟寺的中心柱,设计者创造性地将孔雀与明王设计成为支撑洞窟的中心柱,将实用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孔雀身上光光的,感觉不如安岳孔雀洞的精致细腻,不过羽毛上尚存颜色。


168号窟,五百罗汉窟,北宋
176号窟,弥勒下生经变相,北宋
177号窟,泗州大圣龛,北宋
253号龛,观音地藏龛,五代
出了石窟,爬一截山路后,观多宝塔。

多宝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于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时期都曾对塔进行过修葺。塔是砖砌的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内有七层,通道置于塔心,拾级而登至塔顶,大足城乡的景色尽收眼底。塔的内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北塔与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关系。

塔对面还有个小屋,三佛殿,从基台宽度看,原来应该有个大殿,大殿没了,后建的石屋,很是简陋。锁着门,请来工作人员才打开门。
沿石阶而下
因为下午时分,山雨欲来,光线不是太好,这批照片都不太清楚。在网上搜索,发现一个网友“古迹巡游”的文章图片比较清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他的博文:
大足石刻巡礼之二北山_古迹寻游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2a6d30102ynlq.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