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说到佛光寺了。离开代县,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五台县东北豆村镇北五台山南台外围的佛光寺,是国内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四座唐代建筑都在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外一条小路,路边不少买布垫的村民。
照壁左右各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右边的那棵斜倒在石栏杆上,活的尚好。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隋末唐初,此寺已是五台名刹,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者。唐元和、长庆年间(公元806-824年),高僧在寺内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高九丈五尺,佛光寺一度盛极五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法,寺内殿堂被毁,仅北魏祖师塔幸存。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复崇佛法后,愿诚法师倾其心血修整。据梁思成林徽因考证,今存主体建筑大佛殿(今称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九至十年(855-856年)所建(另有说法建于唐大中十一年,按经幢题记),由女施主宁公遇施建。金代在大佛殿前兴建了文殊、普贤二殿,后普贤殿毁于火灾。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屡加修葺和扩建,遂使寺宇成为国内芸萃北魏、北齐、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种建筑于一寺的孤例。
现存寺庙建筑坐东朝西,分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东大殿立于最高层台地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遗存。中层台地为明清时代修建的小阁殿堂,北侧香风花雨楼为明代遗存,下层台地北部是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修建的文殊殿,是我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配殿,殿内减柱法堪称一绝。下层台地西南隅有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修建的伽蓝殿,台地西侧原有作为山门的天王殿一座,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毁于火灾,后在其基址上修建了韦陀殿。
佛光寺历史遗极其丰富,除殿堂建筑外,还有各个时期的墓塔、经幢、碑刻等构筑物遗存,建筑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彩画、壁画、泥塑、题记等。其中东大殿南侧的北魏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经幢、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东大殿内的唐代彩画和明代泥塑、文殊殿内的明代壁画和金代泥塑等都是文物精品。佛光寺山坡及西北一公里有两处墓塔区,周边还有多处地下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佛光寺不可分割的一都分,对于现在以及将来了解和研究唐以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元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通向第三进院的高台阶门洞为中心,两边各建砖窑三孔,又是一座三合院。跨高阶穿门洞入第三进院,西向以石栏杆与第二进院高下相隔,正面是佛光寺主体建筑东大殿。
穿过门洞,手脚并用爬上这么陡峭的37级台阶后,东大殿赫然在目。
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ー年(公元857年)面宽七间,通面宽达34米,进深四间八椽,达18.12米,单檐五脊庑殿顶,屋顶坡度平缓,屋檐伸出很远,前檐五间设板门,两边尽间筑槛墙并安直棂窗。柱上施一周七铺作斗栱,硕大雄浑。体现出唐代建筑宏大豪迈的气象,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遗存,殿内梁架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徳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刻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相印证,明确了其建筑年代。殿内佛堂上塑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及文殊、普贤菩萨等泥塑三十五尊,塑像有明显唐代遗风。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前塑有五百罗汉像,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补塑,现仅存261尊。殿内内槽眼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60余平方米。殿内板门、门颊上留有大量题记,分布均匀,多为唐、五代、金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它们对大殿建筑历史纪年作了进一步实物举证。
我国现已发现的唐代建筑遗存共有四座,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会三座为五台南禅大殿和平顺天台庵大殿及芮城广仁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特殊的意义。
【以下摘自王宝库、王鹏撰《五台山佛光寺》(筑境—中国精致建筑100系列):
据殿前石经幢所刻铭文“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大中十ー年十月石幢立”及殿内四椽栿下皮题记相互印证,梁思成先生认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据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裕民先生考证,东大殿的建造年代应为大中九年(855年)九月至翌年(856年)十月,以李说为是。
殿前基址高耸,以片石砌筑,高13米。其上再筑高0.9米之台基,于台基上建殿,面阔七间,通面宽34.08米;进深四间八椽,总进深18.12米;面积618平方米。单檐五脊庑殿顶,外涂朱红,不施彩绘。前檐居中五间施板门,两尽间和两山后间砌槛墙,安装直棂窗,余皆筑以厚壁。山墙后间左右右辟高窗各一供殿内采光。大殿板门四周门槛和地栿为实心枋、门额和立颊用4厘米厚的板材装钉而成。据板门和立颊背面游人墨书题记可知,这些构件都是唐代原物,实属军见。殿身施檐柱和内柱各一周,计有柱22根,内柱14根,分作内外两槽,呈“回”字形布局,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宽及一间的外槽。大殿在建筑结构上以檐柱、内柱及柱上的阑额组成内外两圈柱架,然后再于柱上施斗、明栿、乳栿、柱头枋等部件,将檐柱和内柱紧密连接成稳固坚实的柱网构架。外槽斗仅出一跳,而外槽高度约为进深的1.7倍,构成了狭长高深的空间。内槽结构比较复杂,在柱上以连续四跳斗栱承托明栿。明栿上置十字形间斗栱,承托平棊枋,在平棊枋形成的方形框格间用小椽做成小方格,上覆素板,即为天花,这样便造了一个比外槽升高的空间,以便在五间内槽各安置一组佛像。高大的主佛像背光顶部微向内弯,与后柱上面的斗栱出跳及天花抹斜部位平行贴合,使得内槽的建筑空间与佛像形成了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内外槽柱、枋巧妙地置于佛像的四周而不致影响观者的视线,不高的佛坛、较主佛像低矮的内柱、内槽顶部的高深空间在无形中増大了佛像的尺度比例,有助于突出佛像的主要地位。檐柱与内柱等高,直径相同,微向内倾,侧角生起显著,角柱亦有明显生起,故使建筑立面显得庄重而稳固。内柱柱础不雕花饰,前檐柱柱础则满雕覆盆式宝妆莲瓣,如盆倒置,每一莲瓣均于中间起脊,两侧凸起椭圆形泡点,瓣尖卷起作如意头,是唐代建筑常见之风格,造型与雕工均极精致。后椅柱和后槽金柱就山崖开凿安装(我们目前见到的是,为保护建筑,山崖切削部分土石方,与大殿隔开了),坚固有力。大殿内、外柱柱头上和柱与柱之间均设置庞大肥硕的斗栱,用以支撑梁枋在柱头的剪力,承托深远翼出的屋檐,将殿顶的重量传递至内、外柱上。根据斗栱的形状、构造和位置,可分为外檐柱头斗栱、外檐补间斗栱、外檐转角斗栱、内糟前柱头斗栱、内槽后柱头斗栱、内槽补间斗栱、内槽转角斗栱共七种,各有不同造型,在结构上都起着一定的承托作用。柱头所施横材阑额伸至角柱,插入柱内不出头,是唐代建筑特色。柱头上未施普拍枋而直接承托斗栱,乃唐代建筑的又一特征。】
看唐代和辽金建筑,重点看它的梁柱和斗栱,起承重作用,比较硕大。如有外墙,也不是承重的。
明间柱头斗栱。位于东大殿明间柱头之上,斗栱七铺作,双杪(读miao)双下昂。柱头卷刹圆浑,状如覆盆。柱头大斗内䫜(读ao)明显,华栱分瓣,昂为批竹式,整个斗栱肥硕雄健,出跳深远,有力地承托翼出的屋檐。
东大殿北面山墙上斗栱,分柱头和补间两种,排成一列,承托山间屋顶。柱头为双杪双下昂,补间只出双杪,其风格在统一中有变化,颇具匠心。
东大殿转角斗栱,位于东大殿前檐南边转角之上,斗栱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承托角梁与翼角椽望,结构精巧繁复,使屋顶翼角深出如飞。又想起“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形容了。

东大殿出檐
在李老师的指引下,看到斜角昂上有个木头瓶子
下三张图是网上下载的
月梁和平闇

内槽佛坛上的唐代彩塑35尊,也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一样,进行了分组陈列,错落有致。中间三尊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分居左右,文殊菩萨在阿弥陀佛之右,普贤菩萨在弥勒佛之左。释迦佛两侧各有一弟子(阿难、迦叶)和一个胁侍菩萨、一个供养菩萨;弥勒佛和阿弥陀佛两侧各有两个胁侍菩萨和一个供养菩萨;文殊和普贤各骑狮、象,身侧有两个胁侍菩萨、一蛮奴一童子,佛坛两侧各有一天王像。加上重修大殿的施主宁公遇像、寺院住持愿诚和尚像(佛坛下南侧坎墙下)。外槽的罗汉像是明代的。
屋顶一对3米多高的琉璃鸱吻矗立正脊两端。(翻拍书上的图)
殿前立石经幢,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平面呈八角形,通高2.84米,下部为须弥式基座,其束腰处镌刻壸门,其上雕狮子及仰、覆莲瓣,莲中夹狮六只,幢身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及施主姓名并建幢年款,顶部镌刻八角宝盖,盖上镌刻八角矮柱,四个正面各镌刻佛像一龛,再上为莲瓣、宝珠。
经幢曾经用玻璃罩着,现在敞开着,与院中的经幢相比,感觉新多了,怀疑不是真迹,莫非是仿制品,经幢上文字几乎看不清,更何况找到“宁公遇”三字。
北魏祖师塔为等边六角形砖塔,外观二层,上下层均单檐,塔下层有六角形心室,面西开一素火焰形券门,余五面素墙。上层实心,西面砌一假门,门西侧两面各砌假窗,余三面素墙,但六个转角处都有饰以三朵束莲的倚柱。塔身上下层檐各用三层砖砌仰莲叠涩挑出,塔刹为二重仰莲为座,上承宝瓶,最上为火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根据形式判断为北魏时期所建。
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建,坐北向南,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减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为“滅柱造”,殿内佛堂上正中塑文殊菩萨,两侧是胁侍著萨,前面有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者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和特征。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为明宣徳五年(公元1430年)绘制的罗汉壁画。文殊殿是我国早期建筑遗存中不可多得的实例,尤其是文殊殿采用的大跨度八字柁架更是早期建筑遗存中的孤例,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说老实话,除了东大殿和文殊殿外,其他建筑都没仔细看,原因是有一段奇遇。我们听见殿外有台湾腔调的人说话,我侧耳倾听,听见几个人在说东大殿斗栱的昂是唐代的劈竹昂,文殊殿的昂是宋代的琴面昂,一听就是专家哦,我给朋友示意,外面有专家,我们听听。结果朋友一看就立马从月台上冲过去,“请问您是不是台湾的李乾朗老师?”他点头微笑示意后,朋友非常兴奋地说“我看过您的讲座视频,我是您的粉丝”,把随身带着的《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请李老师签名。陪同他和夫人的是山西博物院刚退休的石院长,原来李老师是来参加山西博物院举办的《穿墙透壁》特展活动后,再次来五台山看看。我们表示,我们从大同过来,看了大同的云冈石窟和华严寺,看了朔州的崇福寺,明天看过五台山寺庙后就去太原,山西博物院是我们此行的必去之地,我做攻略准备时知道有李老师的特展,肯定会去认真看的。李老师和石院长非常欣喜我们对古建筑的热情,表示要送书给我们(我们真的在博物院拿到书了)。朋友说我是李庄的(我晕,好吧,小细节就不深究了),李老师表示,很想去李庄看看梁思成呆过的地方。
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东大殿内听他讲平棋、彩画,寻找有宁公遇的大梁和宁公遇塑像。在内槽栱眼壁(斗栱与内额之间的木板)上还有唐代彩画,不过彩画颜色已经很淡了,如果不是老师指,几乎忽略了。李老师提示我们观察东大殿中唐代彩塑布局,发现与一般殿堂佛像居中、文殊普贤分列左右不同的是,东大殿中,普贤在左(佛像左手,我们面对的右边),文殊在右。李老师讲,因为这里属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就礼让客人,以客为尊,请普贤菩萨坐左边。有趣有趣,下次去峨眉山看看有没有这么客气。他带我们找宁公遇的塑像,我记得有一张林徽因和宁公遇塑像的合影,他微笑着点头,我们在佛坛最右边,普贤菩萨旁天王像脚边,发现了靠墙坐着的宁公遇。我们又问起有宁公遇字样的大殿梁栿在哪,(现在佛坛和祭拜台之间用铁栅栏分割开,不得近前),李老师指了进门偏右方的一根梁(近普贤一方),哇,好高,估计有两长高,几乎看不见梁栿上的字,我说架梯子也架不了这么高啊,李老师说当年还是靠林徽因的远视眼看见的。所以说,梁思成的成就有林徽因的一半啊。
曾在川大博物馆办的数字敦煌壁画展附上: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长13米,高3.6米。壁画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画面左侧为南台、西台,下部为太原城至五台山的道路;上空画毗沙门天王、阿罗汉赴会;云中化现佛头、龙王、毒龙和雷公。右侧为北台、东台,下部为五台山至镇州(今河北正定)的道路;上空画观音及众菩萨、阿罗汉赴会,云中有龙王化现。中部为中台,下部为五台县城。图中还描绘了高僧、官吏、商贩、善男信女等各种人物以及驮运、担挑、打柴、诵经、拜塔等社会生活场面,尤其是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一百七十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资料。
以下摘自王宝库、王鹏撰《五台山佛光寺》
据宋代释延一《广清凉传》卷上“释五台诸寺方所”记载:“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坦。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宕昌王是羌族酋帅,受北魏孝文帝册封为王,自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归国途中经此见佛光,因建寺,置额曰“佛光寺”,时间当在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北魏时,著名高僧昙鸾于此出家皈依佛门。
佛光寺唐代遗构的发现归功于中国著名学者梁思成先生。梁先生在阅读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时,注意到第六十一窟所绘“大佛光之寺”图(见林洙著《建筑师梁思成》),精神为之一振。为了验证“国内殿宇还必有唐构”的推论,遂于1937年专程至山西省五台山探宝。关于佛光寺唐代遗构的考察过程,梁先生亲自撰文作了详尽、具体、生动的记述:
到五台县城后,我们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崖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以俯瞰田陇。田陇随山势弯转,林木错绮,近山蜿蜒在眼前,远处则山峦环护,形势很是壮伟。旅途十分僻静,风景很幽丽。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还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证实了。
正殿的结构既然是珍贵异常,我们开始测绘就唯恐有遗漏或错失处。我们工作开始的时候,因为木料上有新涂的土朱,没有看见梁底下有字,所以焦灼地想知道它的确切建造年代。通常殿宇的建造年月多写在脊檩上,这座殿因为有“平闇”顶板(我注:方格密小之天花板称为平闇,疏大者称平棊,也有写作平棋),梁架上部结构都被顶板隐藏,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靠经由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脊檩上有无题字还是无法知道,令人失望。我们又继续探視,忽然看见梁架上都有古法的“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样的意外又使我们惊喜,如获至宝,鼓舞了我们。
我们工作了几天,才看见殿内梁底隐约有墨迹,且有字的左右共四梁,但字迹被土朱所盖。梁底离地两丈多高,光线又不足,各梁的文字颇难确辨。后来,在梁底独见“女弟子宁公遇”之名,生怕有误,又详细检查阶前经幢上的姓名。幢上除有官职者外果然也有“女弟子宁公遇”者,称为“佛殿主”,名列在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然写在梁上,又刻在幢上,则幢之建造应当是与殿同时的。即使不是同年兴工,幢之建立亦要在殿完工的时候,殿的年代因此就可以推出了。幢是唐大中十ー年建立的,殿的建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了。
除了佛光寺东大殿外,在五台县境西南距县城22公里的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也保留着一座唐代木构建筑一一南禅寺大殿。在五台山寺庙群集地和中心区的外围之所以能够保存两座属于“国宝级”的唐代木构建筑,恰恰是因为它们远离五台山寺庙中心区,交通不便,香火冷落,游人罕至,很少有捐资者或布施者对其屡加修葺或重建,于是因祸得福不受侵扰,从而能够保持唐建原貌留存至今。巍峨壮观的唐代木构大殿在沉寂了若干个世纪之后,因着梁思成先生的发现和宣传,遂闻名于世而广为人知,成为国之瑰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1978年造访五台山时,目睹俨然已成凤毛麟角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和南禅寺大殿而感慨万端,欣然挥毫题词:
“二唐寺
瑰宝世间无,
千劫何缘存象法,
明时自不失玄珠,
沉晦庆昭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