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南书馆成立十周年专文之一:宣南书馆十年礼赞(姜昆)

(2017-08-18 09:00:47)
标签:

评书

宣南书馆

连丽如

十周年

姜昆

 

       宣南书馆办了十年了,演出了五百多场,观众十万人次以上。在它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我觉得,有必要考虑一下它存在的意义和它对曲艺事业的价值引导。

       我曾经记得小时候在隆福寺工人俱乐部听李鑫荃先生讲“江姐”的评书,那是第一次看评书表演,因为过去在收音机里“听评书”,是看不见演员的表演的。李鑫荃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表演和刻画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天趋之若鹜的书迷,早早占座和如醉如痴的书迷们听书时愉悦快乐的场面,也令我难忘。现在,那里早已经改歌厅了。

 

http://s10/mw690/001mA9Dyzy7dwSlldYl39&690

http://s9/mw690/001mA9Dyzy7dwSlhSQw18&690

       以后,我知道了,李鑫荃老师曾经师承连阔如先生。

       连阔如先生当年说书的时候,被人称作“净街王”、“跑马连”。他的舞台形象端正潇洒,说功、做功、打功都具备很深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神完气足的艺术风格。“古事今说,佐以评论”是评书艺术的重要特征,从论古而谈今,收醒世之效果。评书贵在“评”,精在“评”。可以说,以北京评书为代表的中国评书艺术,是最具中国民族特点、最富中国审美特色的艺术类型之一。中国的老百姓、市民阶层的听众,就是从茶馆、书馆从小听书来了解历史、明晰典故、通晓人情礼仪、崇敬忠君报国、明辨是非善恶、学习礼义廉耻,总之,评书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了得。

       但是,现在由于传承、宣传方面的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北京评书未能发扬光大,随着老一辈评书名家的逝去,书坛后继乏人,北京评书发展堪忧。目前,北京书场演出已近消失、渐渐淡出电视,仅有广播评书、电子评书还在勉力支撑,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http://s7/mw690/001mA9Dyzy7dwSr7H38a6&690

http://s1/mw690/001mA9Dyzy7dwSr3V6gc0&690

       连丽如先生和她的宣南书馆,就是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应运而生和艰难生存的。

       连丽如1960年随父连阔如学艺,是连派评书的唯一继承人。十几年来为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十几部长篇评书,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多次到新加坡为“丽的呼声”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录制《聊斋》《红楼梦》《水浒传》等大书,并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演出,为中国评书走出国门打开了道路。

       连丽如先生并没有满足于自己艺术事业的发展和成绩,为了担负起父辈和曲艺先行者们对评书艺术的不倦追求,和永葆那份与老百姓的天然贴心的如衣食父母的联系,她毅然决然地在北京市民阶层根基深厚的北京南城成立了宣南书馆。

 

http://s11/mw690/001mA9Dyzy7dwSxPDzI7a&690

       宣南书馆的诞生,是北京人的一个偏得。

       这样一个非营利的、公益型的、为广大基层群众服务的文化艺术的场所和平台,不是领导讲一句话,组织者搞几场演出就可以搞得起来和能够坚持下去的。它需要有人在领导班子不断的更换中,主管部门在文化战略不断的调整下,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时,及时地分析情况,熟悉新领导,反复就同一个事情,不厌其烦的、反复的、重复多次的阐述,甚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宣说一个文化场馆对于一个地区文化生活的公益性、重要性、群众性,从而求得多方面的支持与政策倾斜,为宣南或者说北京的曲艺观众争得一份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这个人就是连丽如先生。

       宣南书馆的坚持,是曲艺家的一份心愿。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曲艺艺术与中国老百姓那份天然的情感,要呈现在艺术与受众通过艺术表演达成的互动的欣赏与共鸣中,要有它生存的一个氛围和特有的空间。撂地、地摊、茶馆、书馆、舞台,甚至电台、电视屏幕、网络空间,都有曲艺艺人努力拼搏和努力争取展现自己的历史与天地。没有坚持,没有生存。比起旧社会的艺人生存,现在的条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迁,也对传统艺术进行了大浪淘沙式的猛烈冲洗。这样,同样需要有人矢志不渝地组织、动员艺术家用心、用对艺术展现的精湛去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而且还要以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精神全身心地去呵护。这个人就是连丽如先生。

       宣南书馆的声誉,是曲艺播撒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果实。

       宣南书馆赢得了观众的赞许,也赢得了同行的好评。它的生存和坚持,使评书艺术有一个集中展现的平台,使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文化战略实施,有了一个稳定的依托。在艺术界,它赢得的不仅仅是声名,更多的是尊重。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这些当代京剧名家之所以能够和我们的评书艺术家合作演出创新剧目,源于他们对评书艺术的认可,对宣南书馆所作出的业绩的认可。领头做出这份业绩的,还是连丽如先生。

 

http://s1/mw690/001mA9Dyzy7dwSAfjHi50&690


http://s13/mw690/001mA9Dyzy7dwSBz6AQfc&690

       经济发展,如滚滚洪流,裹挟着文化飘荡。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艺术,一直在激荡的漩涡中激烈地抗争,绝不容忍随波逐流和随意泯灭。文化的传统化、本土化、原生态化、民族化,不能伴随现代化、城镇化、趋同化崩溃和瓦解。这是所有有志从事民族艺术,致力于它的发展和前行的艺术家的共识。包括评书在内的中国民间说唱艺术,它是生活的、世俗的、大众的文化,它又是一代一代艺人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文化,俗的文化。如果创造它的人们缺乏文化自觉,传承它的青少年对它无所用心,它的濒危就势在必然了。所以,我把宣南书馆的成功看成是曲艺传承上的一次文化行动,这个行动的终极目的是要唤醒中国老百姓对自己拥有和传承的民间说唱艺术的自识、自觉、自爱、自重;要在青少年中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民族的民间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民族文化和曲艺说唱艺术的鉴赏能力,培植传播民间文化的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价值观。在这方面,连丽如先生已经开辟出一条道路,我们的同业人员不妨可以多深思一些深层次的包括经验性的内涵。

       宣南书馆十周年,写上这些话,权当对宣南书馆的礼赞。

             

          写于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作者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艺术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