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去年的一篇旧作,当时是为《宣武报》撰写的。而今,“锁五龙斩雄信”已告一段落,然余音绕梁,声犹在耳。不经意间整理电脑文档,发现了这篇文章,重读一遍,感慨良多。想了想,还是不作改动了,留在博客中存档吧。
http://s9/middle/4a7ee0d8gaefb70be3e58&690
每个周六下午,在南二环开阳桥畔的宣武区文化馆内,无一例外,总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人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聆听着——舞台上,一个身着大褂的“胖大”演员正在绘声绘色地说书。别看胖,胖而灵;别看大,大而巧,举手投足,手挥目送之间,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就是青年评书演员王玥波。
王玥波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别看刚三十出头儿,却在曲艺圈里“混迹”了二十余年,说评书,说相声,唱单弦,做主持,一身好本领,俨然就是一个“小老艺人”。他打小喜欢曲艺,上学的时候就学说相声,和小伙伴们边说边练,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能耐就涨上来了。艺多不压身,除了说相声,他还喜欢评书。从一开始着迷于讲故事,到后来说评书,借古比今,说今道古,摹人间百态,绘大千世界,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孜孜不倦的勤奋造就了他的成功。如今,刚过而立的他,已然是青年评书演员中的佼佼者,在京城曲艺界独树一帜,受到很多评书爱好者的追捧,“王胖子”、“波波”、“小胖”、“面铺掌柜的”……从如此多的诨号中不难看出他广受欢迎的程度,而胖大的身躯和小眼睛一眯缝之后的憨厚笑容也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标志。
具体说到评书,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评书艺术倍受老百姓的推崇。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从双厚坪、王傑魁、连阔如到袁阔成、李鑫荃、连丽如,北京评书名家辈出,百花齐放,风格多样。老百姓之所以喜欢评书,是因为评书能够深刻而生动地反映出纷繁杂沓、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它既是展示从古到今中国社会兴衰更替的历史画卷,又囊括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画面;评书又能反映社会生活本身蕴涵的道德观念,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评书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至理名言俯拾即是;评书艺术还是民俗载体,艺术地再现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将一方水土及风俗人情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王玥波的评书,恰恰以人情当先,以细腻见长,牢牢地把握住观众的思想变化,通过一张嘴,一举手、一投足,以小衬大,窥斑知豹,令观众感悟人情冷暖,体味世态炎凉。有人说,听玥波的书,就好像看电影。这话确实有道理。比如王玥波在宣南书馆说《隋唐》,在说到“七煞反长安”时,雄阔海卖弓,吸引了正在观灯的英雄。先是齐彪、李豹下场,自吹自擂,惹人一笑;接下来是柴绍,看似文弱,却弓开四把;神射手谢科下场,也是弓开四把,却点到而止;王伯当上阵,抖擞精神,强开六把,结果两臂发麻,虎口震裂;最后秦琼亲自出马,谈笑戏谑,巧借地力,弓开半圆。六煞开弓,个个不同。说书人层层剥笋,步步为营,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齐、李二人本来就是一对饭桶,自不必说;郡马柴绍不显山不露水,得体端方,令雄阔海前倨而后恭;谢映登胸藏锦绣,适可而止,足见自知之明;王伯当性如烈火,总想人前显贵,鳌里夺尊,勉强开弓,终为所伤;秦琼巧思妙想,弓戳地上,借力使力,通过此细节与上述五人构成鲜明对比。在电影中,这种手法叫“对比蒙太奇”——顾名思义,通过鲜明的对比,延伸情节或刻画人物,而评书同样有此妙着,足见说书人巧思,令人击节。
再如“被困天堂县”,秦琼落魄,被困天堂县店房之中,店主东王老好催讨店饭账,从正房换到柴房,一夜病倒好汉爷。秦叔宝迷迷糊糊刚睡着,就听由远及近脚步声音响,噔噔噔噔……有官差押解秦琼来到公堂,老爷不由分说,命人行刑……直到大板落身,惊醒大英雄,却原来是南柯一梦。王玥波铺平垫稳,娓娓道来,事先不露丝毫破绽,未泄半点天机,直到“南柯梦”一语道出,观者恍然。而这又是一处电影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表现为在画面的更迭中进行组织安排,并将所产生的效果作用于观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境生象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段书正是一种心理闪回手法的运用,虚虚实实,若隐若现,堪谓生花妙笔。
王玥波的评书之所以细腻,之所以吸引人,另一重要因素在于他对书中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如临其境。比如“雄阔海初会天宝将”,雄阔海狂傲叫嚣,宇文成都从容应战,接过宝弓,竟然连开十个满,最后一较丹田力,将震天弓拉断,宝弓毁于片刻之间!雄阔海目眦尽裂,气煞人也:“哇呀呀……”全场掌声雷动,彩声如潮。大家都知道,“哇呀呀”是京剧花脸独有的基本功(艺谚云“一腿二眼三哇呀”),是人物在极度激动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嘴张开,舌头在口中前后抽动,由此发出强烈的声响。根据人物情绪,又分为“笑哇呀”、“怒哇呀”、“急哇呀”等多种。使用“哇呀呀”的多为架子、武花应工的角色,也有个别铜锤应工的角色(比如《御果园》之尉迟恭)。而京剧中确有《七雄闹花灯》一出,雄阔海也确是花脸应工,故而王玥波巧妙运用,得心应手,“口”到擒来。尤其须作重点说明的是,玥波的“哇呀呀”气势磅礴,于叫板中间还能往上再涨调门儿,层次分明,起伏悠长;加之拧眉立目,脸色通红,堪称神完气足,绝非过誉。
2007年6月,王玥波正式拜评书名家贾建国、连丽如为义父义母,继续深造评书艺术。在得到二老的悉心指点,以及每星期在宣南、崇文、东城三处书馆的不间断磨练后,王玥波的书艺突飞猛进。无论是《隋唐》这种长枪袍带书,还是《侠义英雄传》这种短打书,以及《聊斋》这种世态人情书,王玥波都能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思考,用心揣摩,认真体会,从而在小小三尺书台上尽情挥洒,说表评噱,营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此,也衷心希望王玥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北京评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