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07年,由宣武区文委申报的北京评书艺术被正式纳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每到周六下午,在位于北京南二环开阳桥东北角的宣武文化馆内,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牵头开办的“宣南书馆”火爆异常,让大家欣喜地看到了北京评书焕发出的崭新活力。
山重水复
北京是评书的发源地。北京评书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曲艺形式,曾在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泛流传。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也就是连丽如的父亲——有着“跑马连”美誉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所处的那个时代,北京的书茶馆有七八十家,和现今京城的电影院数量差不多。刚刚有了广播电台的时候,电台便把在茶馆里说书最棒的艺人请来说书,连阔如先生从那时起名声大噪。北京评书在当时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
上世纪60年代,北京大大小小的书馆有近五十家。到书茶馆听书喝茶,在当时是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到了“文革”后期,京城的书馆已经所剩无几。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台电视评书越来越多,让评书有了更多的观众,但去书馆听评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1987年,京城最后一家专业书馆“天桥书茶社”关张了。北京评书也面临着后继乏人、书场缺失等问题,亟待抢救保护。
后继有人
连丽如是北京第一个女评书艺人,也是惟一能说《三国演义》的女说书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将评书艺术带到海外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当年她在洛杉矶演出时,好多观众都是连阔如先生的粉丝,听说连大师的女儿来了,说什么也要去听一听。但有的老年观众因年事已高无法驾车,于是请子女驾车带着他们去听书。没想到,子女们在听了评书后,第二天竟主动问老人:“您今天还去听评书吗?让我和您一起去吧。”连丽如不禁感叹:只听了一场评书,就把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吸引了,您说这评书的魅力有多大?可是,我们国内的年轻人呢?评书不是没有人听,也不是人们不爱听,就看你怎么去说,怎么去运作。作为连派评书的惟一继承人,连丽如觉得,北京评书如果不传承,就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下一代。
2002年春,在北京什刹海的银锭桥畔,连丽如和一个热爱评书的年轻人一起,办起了“文革”后北京的首家书馆“月明楼”。那时候,从周二到周日,每晚都能在这里见到她说书,不过,每周六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这对当时已经61岁的连丽如来说,的确有些力不从心。3个月后,一直没找到接替人的连丽如,无限遗憾地告别了“月明楼”。
当年的“月明楼”书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而没能坚持开下去,这让原本一直没有打算收徒的连丽如也开始为“连派评书”寻找继承人。北京评书注重讲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要求演员必须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驾驭这门艺术,同时,听众也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北京评书难说难学难传承,收徒更是要从艺术、人品、发展前途等多方面进行考虑。2007年6月2日,一场隆重的拜师会在北京鸿宾楼举行,连丽如收下了吴荻、贾林、祝兆良、梁彦四位徒弟和李菁、王玥波两位义子,收徒仪式现场,曲艺界众多知名人士欢聚一堂。在相声名家李金斗和曲艺杂家崔琦的主持下,徒弟们从连丽如手中接过醒木、折扇和毛巾,在向师父行叩首礼时,他们发现了师父眼角的泪水。
四个徒弟中,大徒弟吴荻是北京实验中学的美术教师,二徒弟贾林正在攻读中国戏曲学院导演专业,三徒弟祝兆良在北京铁路局车务段工作,四徒弟梁彦就职于中华书局。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却都有着对曲艺特别是北京评书的痴迷。至于连丽如的两位义子——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李少帮”的李菁和悟性颇高、被一些曲艺评论家评价为“难得的评书人才”的王玥波,就更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了,但是大多数人了解他们是通过听相声,他们对评书的热爱和学习评书的刻苦执著是鲜为人知的。李菁和王玥波都刚入而立之年,他们尽管性格各异,形象及表演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是,作为连派评书的传人,他们具备的许多优秀品格是共同的,那就是聪明好学、稳重踏实、毫不张扬。正是这样的品格,让他们在外界繁乱纷扰的环境下,还能够执著地坚守着北京评书的这块阵地。如今,他们两人在社会的认识度非常高,参加商业演出的出场费也颇高,但是从宣南书馆筹备时起,他们就表示,不提报酬,没有特殊情况决不缺席。李菁和王玥波都擅长多个曲种,他们都说,学习评书对他们学习表演其他曲种大有帮助,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说起自己与徒弟和义子们的“师徒缘”、“母子情”,连丽如的脸上总是有着一种母亲般的慈爱与自豪。“师父访徒弟三年,徒弟访师父三年。”这是连丽如常说的一句话,她从各方面“严格把关”,为北京评书选择条件优秀的继承人,同时,她也无论何时何地,都从各个方面严格地要求着自己。
书馆新生
连丽如曾先后在电台录制过多部评书,然而,面对麦克风说书,远远比不上面对观众说书更能将评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再开书馆,一直是她心中的一个情结。
2007年连丽如收徒,对北京评书的传承以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既然收了弟子,就必须对他们的成长负责任,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评书本来就是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艺术,如果有了书馆,就能够让徒弟们在这里说书,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并且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得到面众最直接的反馈,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让北京评书得以传承。因此,在收徒之前,连丽如就为开办书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2007年金秋,宣南书馆正式开馆。国庆节的第二天,连丽如便带着刚刚收下的两个义子王玥波和李菁在这里开始了第一场演出。三个人三部书:连丽如说“东汉”、王玥波讲“隋唐”,李菁说“康熙”,每人一个小时,连说三天。此后,每到周六下午,连丽如都带着义子和徒弟们在这里说书,风雨无阻。如今,宣南书馆开馆才半年,来这里听书的人就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全场260个座位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程度。
如果你不亲自去宣南书馆听一听书,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你绝对想不到北京评书是多么地富有魅力。台上,一桌一椅一屏风,两盏红纱灯列于屏风两旁,古朴素雅。最引人注目的是屏风两侧启功先生评价连派评书的一幅对联:上联是“辞气力与宋元角”,下联为“史通学补谈迁疏”,其意思是说,连派评书的说书风度可与宋元时代的名角一角高低,在历史方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弥补司马谈和司马迁两位著名史学家的疏漏。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的评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屏风中间有欧阳中石所题的“敬亭遗韵”四个字,其他意是称赞连派评书有着明末清初大说书人柳敬亭的遗风余韵。台上演员端坐桌前,淡定从容,醒木一拍,京字京韵娓娓道来;台下的观众鸦雀无声,时而随着书中紧张的情节屏息凝神,时而因演员幽默的言语发出会心的笑声。演员和观众似乎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台下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有的邀上三五好友结伴而来,分享听书的快乐;也有孙子孙女搀着祖父母前来的;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带着儿女来,在进场前,他们既想带孩子来领略北京评书的魅力,却又担心孩子会因听不下去而坐不住,但没想到,孩子一到这里,竟也听得入了迷。好多来晚了的观众心甘情愿打站票,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许多观众都说:“来这里一次就会上瘾。”
为了明天
如今,为宣南书馆忙活着的人大概有十七八个。每周六下午2点演出开始,但66岁的连丽如每次都是一大早就率领全家一齐上阵,先乘地铁再换乘公交车,从和平里的家赶到位于宣武区的书馆为演出做准备工作。中午大家常常是在街边买些馅饼和粥作为午饭。观众一入场,连丽如的老伴儿便开始在观众席的一侧带着孩子午卖茶,徒弟们倒着班儿地忙前忙后,这个报幕那个收票,连丽如的女儿、女婿以及他们的朋友同学都来帮忙,从演出到票务,甚至为晚来的观众寻找合适的座位,一切琐碎的事务都要尽心尽力做好。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为了书馆的明天,为了北京评书的明天,一定要无条件地付出。
现在的人们在平日里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很大,到书馆来听听书、品品茶,真是一种既愉悦身心又增长知识的休闲方式。在这样环境优雅的书馆听书,而且是听连丽如这样的“国宝级”评书表演艺术家以及李菁、王玥波这样深受观众观迎的青年演员说书,票价却只有30元,大家都觉得实在是“超值”。北京市政府以及宣武区政府、文委都非常支持宣南书馆,无偿提供场地,连水电费也分文不收,对此连丽如心存感激。但是,这样的票价,即使免除了场地和水电等费用,即使台下坐满了观众,一场演出下来的收入也不足8000元。但是,连丽如师徒从最初就下定决心——不要考虑“钱”的问题,宣南书馆就是要以低价位为广大听众服务。
“办书馆不是怀旧,而是让评书更有活力”。如何让评书艺术贴近现代人、贴近年轻人,与观众产生共鸣,是连丽如一直思索并努力实践的。尽管一提起北京评书,人们大多会想起“传统”二字,但从事评书表演艺术的连丽如却不是一个刻板守旧的人,在说书时她会偶尔加入一些“时尚”的词汇和语言,令观众顿感耳目一新,那么幽默贴切,那么恰到好处。平日里,连丽如喜欢去“哈根达斯”或“必胜客”品尝香甜的冰淇淋和美味的匹萨饼,有时也会坐在“星巴克”品味咖啡的香浓。她并不是一个喜欢享受的人,但是她愿意去体验年轻人的感受,并且会一边品尝这些美味一边静下心来思索: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它,他们在品尝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在她看来,说书要想吸引人,就必须与时俱进;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去体验,这对于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很有帮助。北京评书是传统艺术,但是如果只是吃老本儿,观众肯定不接受。因为时代在变化,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变化,这不容得你去懒惰,你必须得努力。
如今,在宣南书馆,观众们已经把演员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演出前后,他们会和演员们一起聊天畅谈,有的观众如果哪一次因事不能来听书了,还会提前向演员们请假。观众的热情深深感染着连丽如和她的弟子们,他们的信心和力量更足了。
说起连丽如,弟子以及许多观众都无限敬意地说:“怹为北京评书的传承作出的贡献,不只是让说书的技艺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为北京评书培养了更多的新听众。”
看着台上,连丽如的弟子们在一天天进步成长,再看台下,年轻的观众们是那样富有活力,我们相信,北京评书后继有人。
来源:《曲艺》杂志 2008年5月刊
作者:索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