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其实也很正常。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其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的总和。使用价值是它的本来用途所承载的价值,对于作为饮料的茶而言,风味、安全性和健康功能是其使用价值。只要遵循正常生产规范,茶的安全性就没有什么差异。而所谓“健康价值”,更多是心理需求和营销需要,如果如果跟其他种类的饮料相比,不同款茶的“健康价值”几乎不具有值得关注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我看来,茶的使用价值,也就几乎等同于“是否好喝”。而附加价值就比较复杂,任何“是否好喝”之外增加的价格,都可以包括到其中,比如历史知名度、文化内涵、包装、名字——就象“发菜”的价格中其名字带来的附加价值占了主导。
对于那位美国朋友来说,这些附加价值对她毫无影响,所以她对于这几款茶的评价就仅仅是基于使用价值。对于茶的背景了解越多,也就越容易受到附加价值的影响。
我一直想做个实验,来探索一下大家愿意为附加价值付多少钱。
5月29日,路过北京,泰元坊赞助了一场品茶活动。
虽然不是周末,还是有三十多位爱好者兴致勃勃地来了,其中还有一位从天津赶来,参加完了再坐高铁回去。
上半场:红茶的接受度评估
上半场采用消费者接受度评估方法,品尝4款红茶。消费者接受度评估表达品尝者对于样品的接受程度,每项指标用1~9中的一个整数来评价。9表示“极其喜欢”,1表示“极其反感”,5表示“既不喜欢也不反感”,用其他数字来表示不同的接受程度。为了简化操作,这场品尝只要求爱好者对于茶的总体评价以及色、香、味进行打分。
市场上的红茶种类繁多,同一花色品种之下也有多种品牌和等级,而不同厂家的等级又不具有通用可比性。比如叫做“金骏眉”的,市场上就有几十种不同的产品,价格从几百到一两万的都有。活动中品尝的这4款红茶都是在北京的知名茶叶店销售的,分别是一款无特定花色名称的福建红茶、一款中等价位的金骏眉、一款金丝藏香和一款茉莉红韵。
活动中4款茶被编为1至4号,由专业茶艺师冲泡好之后,盛在品茗杯中分给每位爱好者品尝。品尝之后,每位爱好者对对汤色、香气和味道分别给予评分,并给一个总体评分。
原始记录如下:
首先,感官体验这种东西,的确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品尝者对于这四款茶的偏好各不相同,比如1号对福建红茶爱到极致,对于金骏眉评价较低,而25号则相反;24号对茉莉红韵和福建红茶评价很高,对金丝藏香和金骏眉则完全无感。
第二,4款茶都有人喜欢和不喜欢。如果把8分和9分作为“很喜欢”,把5分以下作为“不喜欢”,那么喜欢和不喜欢这款福建红茶的分别有5人和1人,金丝藏香分别是7人和4人,金骏眉是2人和6人,茉莉红韵也是7人和4人。如果不考虑样本量较小而只考虑比例的话,那么大致是:这款福建红茶喜欢的人较多而不喜欢的人较少,金骏眉则是喜欢的人少而不喜欢的人多,而金丝藏香和茉莉红韵则两极分化——喜欢它们的人比喜欢这款福建红茶的多,不喜欢的也比不喜欢这款福建红茶的多。
第三,如果进行统计分析的话,那么这4款茶的总体、汤色和味道得分都没有实质差异,t检验得到的p值远远大于0.05。在香气方面,茉莉红韵的平均得分比其他三款茶要高1分左右,t检验得到的p值明显小于0.05,说明总体而言品尝者们认为其香气要比其他三款茶高。不过在总体评价上,茉莉红韵没有体现出统计意义上的优势,说明香气仅仅是感官评价的一方面,在对于总体得分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统计结果对于商家的营销和定价策略有指导价值,不过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仅仅是表明“其他人”如何评价这些产品,跟自己如何评价没什么关系,也不必在意——如果喝茶是为了自己愉悦,那么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当把四款茶的名称和价格揭晓的时候,品尝者们都发出了“啊~”的呼声。因为,首先对四款茶的“统计评价”没有显著差异,而价格却相差巨大。其次,爱好者们发现自己的评价结果跟价格也没有什么相关性。茶的单位价格跟包装大小有关,把最小零售包装的价格折算成每斤的价格,这4款茶的价位大约是:福建红茶2100,金丝藏香1300,金骏眉4900,茉莉红韵600。
下半场:白茶的对照评估
消费者接受度评估描述的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并不评价产品的差异。也就说是,不同的产品,也完全可以得到相同的接受度评分。而对照评估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价,是把测试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对照,用0到4之间的数字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差异程度。对照评估只评价测试样品与对照样品的不同,不表示“好”与“坏”,更不表示品尝者喜欢还是不喜欢。至于如何用不同的数字来衡量差异大小,在食品行业的评估中需要对品尝者进行大量的训练来“互相校准”。在这个游戏性质的活动中,用了如下的比喻来提示品尝者:
0: 与标准样品无差异,类似同一锅米饭混匀后盛出的两碗
1:与标准有少许差异,可以认为是同种产品中的正常波动,类似同一个人用同样的大米和同样的锅,在不同日子做出的米饭
2:与标准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可以认为是同类中的不同种产品,类似不同品种的同类大米(比如都是籼米或者都是粳米)做出的米饭
3:与标准差异极为明显,认为是不同类的产品,类似籼米饭和粳米饭
4:与标准完全不同,类似大米饭和小米饭
对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描述样品之间的差异,所以往往会列出样品的多项指标。在这场品尝中,对于外观、香气、滋味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比如外观中的颜色与清澈度,香气中的毫香与甜香,滋味中的苦味、涩味与甜醇等等。
活动中选了4款不同品牌的同年白牡丹,零售价格每斤400到1200元之间。其中一款作为对照,把所有的4款与之进行对比。这样的评估对于未经训练,对白茶并不熟悉的爱好者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不过毕竟只是一个游戏性质的活动,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品尝和评分。结果4款茶与对照的差异平均都在1左右,说明总体而言大家觉得这4款白茶在口味上并没有明显差别。
总结:我们付出的价格中“附加价值”占了大头
简单而言,在屏蔽掉了产品的附加信息之后,大多数人对于这几款茶的评价跟价格几乎无关——也就是说,当我们付出高价购买它们的时候,“附加价值”产生的价格占了大头。越是有名的品种,越是大的品牌,“附加价值”的价格就越高。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附加价值”付出的价格就不合理。象茶这样的饮品,很多时候并非一种饮料,而是社交的媒介——比如请客送礼,茶的价位代表了“心意”和“面子”,附加价值就远远比使用价值要更为重要。只不过,自己喝茶的时候,就大可不必去追求附加价值,自己觉得好喝才是王道——比如活动中的24号和15号爱好者,就会觉得600元一斤的茉莉红韵远比4900元一斤的金骏眉要好;而14号就认为金丝藏香最好,比它便宜的茉莉红韵不受待见,比它更贵的金骏眉和福建红茶也没啥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