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能否治病
(2011-03-15 10:03:45)
标签:
杂谈 |
用传统的粮食标准来评价,青稞实在不是一种好的作物。首先它低产,其次它在蛋白质、脂肪和淀粉这“三大宏观营养成分”方面乏善可陈,第三它并不好吃。它的优势只在于耐寒。在康藏一带高寒地区,别的农作物没法种植,它也就聊胜于无了。
不过现在“三大宏观营养成分”的过剩取代了缺乏成为健康隐患。酒足饭饱之后,考虑的是吃点什么来获得“保健作用”。于是,青稞华丽地转身,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积极倡导者和商人那里,它已经不是粮食,而是可以治病的宝贝。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与其他的粮食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相比,它最显著的不同是b-葡聚糖和支链淀粉含量高。至于其他的“微量成分”,每种作物都会“富含”的一些种类。这些“富含”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但是有能否“保健”甚至“治病”,往往就是就是一些理论推测。在缺乏剂量与效果的明确数据之前,这样的推测完全可以推广到任何食物甚至野草上面。
那些做粮食的禾本科作物,比如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等,都含有很多淀粉。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链接而成的。连成一条长链的,称为“直链淀粉”;链上分枝、枝上又分杈,最后枝杈茂盛的,叫做“支链淀粉”。一般的水稻和小麦中的淀粉以直链为主,而青稞中的以支链为主。支链淀粉水中可以溶解,从而起到“增稠”的作用。所以,这两种淀粉的加工特性相差很大,在食品工业上也就有不同的用途。不过,一旦吃到肚子里,它们的差别就小了许多。或者说,对于健康的影响,这两种淀粉之间的差别相当有限。青稞的“支链淀粉含量高”这一特性,“保健价值”也就只是浮云而已。
不过青稞的健康价值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它含有很多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营养过剩的现代人来说,膳食纤维提供饱足感,但是不提供热量,因而有助于维持热量的“摄入-消耗”平衡。这对于控制体重很有意义。在营养匮乏的年代,“营养价值低”的特征,现在反而成了它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青稞的纤维中,有大量的b-葡聚糖。b-葡聚糖也是由葡萄糖分子链接而成的。不过链接方式跟淀粉不同,使得它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在小肠内,它能够通过吸附胆汁而带走一部分胆固醇,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审查了19项随机对照研究,以及3项“荟萃研究”(即汇总不同的研究数据进行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每天吃3克以上的b-葡聚糖,能够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相对于其他的食物来源,青稞是一种很好的b-葡聚糖来源。而美国药食局,则更早批准了类似的“健康宣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能够降低”,跟广告宣传中说的“能够治病”不是一回事。在多数研究中,实验者在几周至十几周的时间内,每天摄入几克甚至十几克的b-葡聚糖,最后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的能够降低几个百分点。这个降低幅度,固然有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是真要指望它来治病,还是太过理想化了一些。至于更长期的坚持,是否能降低更多,并没有充分的数据来支持。或许,用“稳定血液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含量”来描述,更为准确。
保健食品营销中,有一个常见的功能是“增强免疫力”。b-葡聚糖是否增强免疫力的研究也不少,不过结果并不理想。欧洲有公司向EFSA申请认证过这一功能。虽然申请的b-葡聚糖来自于酵母的细胞壁,不过结论对于青稞葡聚糖应该有参考价值。他们提交了10项人体实验、5项动物以及2项体外实验来支持这一功能。EFSA否决了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的有效性,指出其结果不能预测对人体有同样作用。在10项人体实验中,有4项是通过静脉注射,EFSA认为这不是恰当的方式;另外有4项实验通过口服来进行,但是检测到的身体指标变化不能表示提高了免疫力;还有一项研究存在着参与人数少、中途退出人数多,以及数据分析不严密等问题;而在剩下的一项研究中,吃b-葡聚糖的实验组与不吃对照组没有显示出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于是,EFSA的结论是:申请认证的b-葡聚糖产品和增强免疫力之间,不能建立起“因果关系”。
总体来看,对于营养过剩的现代人来说,青稞是一种很健康的食品。但是,也仅仅是健康食品而已——指望它具有神奇的“药用”,也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