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赵立平和果壳时间
(2010-09-26 10:28:51)| 标签: 杂谈 | 
“果壳时间”邀请了上海交大的赵立平教授作了一个题为《肠道里的健康密码》的演讲。活动之后,从土摩托老师的评价开始,这场演讲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我认为在看到视频之前,不管是根据土摩托老师的评价还是根据其他人的回顾,来评价赵教授的演讲或者果壳时间,都不够负责任。今天,视频终于上网(http://www.tins20.com/blog-3.html)。看完之后,觉得微博的篇幅不方便谈论这个话题,还是这里比较合适。
首先,肠道菌群的研究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科学领域。迄今为止,至少有三千项相关的研究发表。美国微生物学会,还举行专门会议交流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但是,目前人类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依然非常有限。探索它跟健康的关系,最终利用它来造福人类,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终极目标。不管是通过补充细菌(即通常所说的“益生菌”),还是通过改善饮食来影响细菌(通常所说的“益生元”),都是很热门很严肃的研究领域,也有许多商业机构在开发相关的产品。固然现在市场上有许多以“益生菌”“益生元”为卖点的产品,在科学证据、质量控制方面都存在问题,在功能宣称上过度炒作。科学传播的目标,应该是向公众传达可靠信息,引导人们理性消费。但是,如果为了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不实的商业炒作,就把这些概念和研究定性为“伪科学”,同样是误导公众的。
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数据解读上,我从演讲中看不出有什么不符合科学规范的地方。这个演讲引起争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用这些研究来解释一些中医理论,二是只介绍了这个领域与演讲者的研究相关的“学说”,而没有介绍其他的观点。对前一点,我也认为这个做法并不恰当。实际上,不管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赵教授的研究,都既不是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也并没有“证实”那些理论。甚至赵教授自己也说了,那些理论“非常奇怪”。平心而论,赵教授只是用这些研究的结果去“解读”中医理论,这跟用二进制去解读阴阳八卦,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解读“君臣佐使”一样,对于科学研究没有价值。用在科学演讲中反倒引起无谓的争议,完全没有必要。而第二点的争议我个人是可以接受的。科学家的演讲跟科普作者的写作还是有区别的。科普作者应该尽量全面地介绍各种观点学说,但是科学家的演讲只要有根有据,只介绍自己认为合理的学说没有什么大的不妥。
看起来赵教授是“相信”中医的,许多人的质疑也并非根据这场演讲,而是根据他的一些博文。是不是一个人相信中医就不能进行科学研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不管是中医还是中药,都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管研究者“信”还是“不信”,只要在研究中遵循科学规范,发表的科学论文真实可靠,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哈佛大学做过葛根是否解酒的研究,而许多“替代疗法”也有很多研究机构在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在检验。既然我们可以理解相信上帝的生物学家,为什么就不能接受相信中医的研究人员?
果壳时间跟松鼠会其实是并行的两个科学传播项目。它是松鼠会的姊妹项目而不属于松鼠会。在中国这块科学传播土壤还很贫瘠的地方开始这样的一个项目,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工作人员自己明白。她们在谢幕的时候流泪了,本来只是她们的真情流露。不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她们为什么流泪,甚至作为批评他们的理由,我实在是难以理解。
“果壳时间”还只是一棵幼苗,还有很多可以改进可以提高的地方。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各种批评也一定会存在。就象赶着毛驴带着孩子赶路的那个典故,无论如何做,总有人能找到批评的理由。面对批评,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平心对待——实际上,他们也正在这么做着。合理的批评可以作为改进的方向,不合理的批评也不用着感到委屈。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