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茶余饭后 |
大学班里的才女给我发了封信,表扬了大家一下之后,要我跳一个她的朋友挖的坑。原文如下:
很喜欢看你的博,有一个不错的讨论氛围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博友,很羡慕你。你博客上面多的文章以科普的为多,能不能探讨下人生问题呢?
后面转贴的两篇文章很长,我也不认识作者,就不贴出来了。一篇主要是讨论一个生活的目标“作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另一篇是典型的“博士前综合症”——这个词是我生造的——念书一帆风顺的人到了读博士的最后几年产生的迷茫,大多数相似经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的症状。“人生”这种高深玄妙的问题谈起来跟小金眼中的时评差不多,不过我还是跳进去灌点水,也算是对老朋友的交代。下面贴一段这周末在湖边录的鸟叫,真是不知道原来一只鸟可以叫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来。水平有限不知道怎么去除背景杂音,大家凑合着听听哈。跟文字内容没有关系,懒得看我瞎掰的人可以听听鸟叫,不喜欢听天然音乐的人可以看我瞎掰。
一 、活着为了什么
这个命题在大学的时候经常一边打牌一边探讨。最后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结论:追求内心的满足。通常所说的“高尚”“卑劣”只是满足内心所用的东西不同而已。比如有的人只有在把别人踩在脚下的时候才能感到满足,而有的人在割下自己的肉喂老鹰的时候感到满足;有的人需要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才能感到满足,而有的人在清心寡欲中得到满足。一个人感到快乐幸福的程度,只取决于现实满足他的内心的程度。把一群各自很满足的人所拥有的东西交换一下,最大的可能是大家都不满足。
想来大家都听过那个笑话:一个人对躺在海滩上的流浪汉说“你这么穷,怎么还这么懒?”流浪汉说“那你觉得我该干什么”那人说“你应该去学习技能,然后找工作,好好工作,赚很多的钱,然后怎样怎样。。。”流浪汉又问“那之后呢?”那人回答“然后你就可以躺在海滩上享受阳光了。”流浪汉反问“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什么?”
既然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那么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追求什么都无可厚非。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小就被灌输了“有出息的追求”这样一种概念,所以我们当发现那些“有出息的追求”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时,就感到迷茫。
一路走来,大概也是按照社会设计的“好孩子”的标准成长。很多很多年以后才发现,内心深处需要的只是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干一些能够帮助其他人的事情,而这个其他人,可以是家人、朋友、周围的人或者离自己很远的人。
老辛曾说,绝大多数的男人,都有指点江山改写历史的欲望(原话忘了,大意如此)。我大致就是绝大多数之外的那一小撮没有崇高理想的人。我从来不愿意用自己的所有潜能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会把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用在赶路上,其它的百分之三四十精力用来看路边的风景。飘飘娘现在的老板是一个超级工作狂,也是那个领域里世界范围内知名的人物。我说,别说不知道像他那样工作是不是就可以取得他那样的成就,即便是天上的如来佛祖耶和华穆罕穆德,加上地上的孔老夫子爱因斯坦跟我保证说像他那样工作了就一定能取得那样的成就,我还是会说“算了吧,我需要一些时间在网上灌水,还需要一些时间带着飘飘去湖边玩沙子”。
二、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这跟“追求内心的满足”一样,是一句完全正确的废话。什么样的事情有意义大概争议不大,但是什么事情“更有意义”就很难说了。比如说老师,社会普遍认为让学生考上大学或者更好的大学才对社会有意义,而我觉得让那些天赋有限的学生具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甚至比让那些“尖子”们考上了好的大学更有意义。老辛的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有点智障的孩子最后游到了普通孩子的水平。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和让几千个人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养成运动习惯,我认为很难说哪个“更有意义”。(显然个子修睦隽永和老辛更有发言权,我就不接着瞎扯了。)
三、函数最大化问题
家庭事业的关系,当年经常打完球后去喝酒,开玩笑中扯出了一个函数最大化理论。函数目标值是第一部分说的“内心的满足”。每个人的函数形式不一样,而且都有无数个变量。当只有一个人的时候,那个函数的自变量可以取任何值。当以家庭为单位来考虑的时候,就得考虑两个人的函数值总和,甚至还有一些来自父母子女的加权值。生活的矛盾来自于两个人各自取得最大值的变量取值不一样,而且还互相牵制。数学术语说是“局部最优化不等于全局最优化”。家庭函数值的最大化,成了一个有更多约束条件的新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函数不一样,每个家庭的函数不一样,所以别人的解法对于自己没有意义。
绝大多数情况下,家庭中的两个人不可能有其中一个的函数值大到可以忽略另一个的地步。寻求家庭函数值最大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