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面发面

(2007-10-06 12:48:42)
标签:

知识/探索

科学

文化

也算科普

分类: 烹小鲜若治大国
 

老辛问了个发面的问题,我对于面食没有太多经验,所以对老辛说的事情不甚了了。从食品科学的角度呢,我对面粉馒头这一类的体系也没有研究过。所以,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分析思路。用老辛常说的话,提供一点靠得住的分析方法和知识,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面粉的组成主要是淀粉和一些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叫做gluten,有人把它叫作“面筋蛋白”或者“谷胶蛋白”。面团面条“筋道”不“筋道”,主要就取决于这个蛋白。从蛋白质营养的角度说,这个蛋白质量不高(关于蛋白质的质量问题,以后另写一篇)。它的可爱之处在于,它不溶于水,但是吸水之后膨胀互相勾肩搭背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淀粉分子就被网在这样的一个网络中。这样,一个地方受到外力入侵被拉动的时候,别的的地方就能够做出反应。就象“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宏观来看,就是“筋道”。而米粉就缺乏这样的结构,微观上的淀粉分子各自为政,一处受到侵略,别处立马与它划清界限。老辛说包元宵跟包饺子相差太多,就是这个原因。

再说馒头,在蒸之前里面有了许多小气泡。在蒸的过程中,这些气泡受热胀大,如果没有什么力量让它们乖乖呆着的话,他们自我膨胀的结果就是跑出馒头,或者说毁灭自己。上面所说的gluten在这里扮演了反面角色,它们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变性固化,阻挡了寻找自由的气泡们的进一步膨胀和脱离控制。当馒头蒸好温度降低之后,它们已经“化作了山脉”,而气泡们也就永远被“画地为牢”了。这就是蒸好的馒头膨胀之后并不会缩回去的原因。

现在来说发面的问题。传统上的发面是用“面起子”,或者叫做“老面”“酵头”之类。它的成分应该还是一些酵母菌,当然这样保存的酵母菌可能活性不高,而且可能有一些杂菌(我怀疑有很多乳酸菌,纯属猜测,没有资料来源)。在这些菌的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同时产生酸性物质增加了面团的酸性。在揉面的时候,人们加入一些纯碱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纯碱是碳酸钠,遇酸产生二氧化碳,而发面过程中已经有一些二氧化碳了。揉面的过程就是让这些二氧化碳分布均匀的过程。

现代社会,大家发面更多的是用酵母粉。商品化的酵母粉活性好纯度高,发面很快,而且不怎么产生酸性物质,揉面的时候也不用再加碱。相对于用碱中和酸产生二氧化碳气泡,酵母菌生长过程利用淀粉中的糖分,代谢产生二氧化碳。一方面,可能消耗了比较多的糖分,是否会改变口味?另一方面,这种快速大量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大小不均一,在面团中的分布也不是那么均匀。因为不用碱,大家可能不一定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揉,从而让二氧化碳气泡分布均匀。也有人说,酵母菌会给馒头带来一种额外的香味。对此没有感性理性的认识,不知道有多大的道理。

西方的面食有很多是烤的,经常直接用所谓的baking powder,有人翻译成炮打粉。其主要成分是小苏打以及其他一些化学试剂。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受热就能产生二氧化碳。我印象中国内也有人使用小苏打做馒头,不用发面都行。这样产生的气泡细小而均匀。但是,气泡的量由加入的小苏打量决定。加少了气泡不多,加多了气泡产生之后留下的碳酸钠很影响口味。

关于醒面的问题,有的人说是由于在揉面之后gluten形成的网络结构弹性太好,需要一点时间让网络结构松弛下来。这种体系中的力学分析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没有做过这个体系,也没有见过别人做的,也就不乱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