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越发达,大师越稀少
(2010-05-14 20:39:35)
标签:
大师性命现代社会勤学杂谈人生哲学 |
古代社会,不论东西,人命低贱。哪怕同处极权制度下,古代死亡人口要大大超出现当代,这是医疗条件的问题,更多是观念问题,人命不值钱,五代十国时,十万级百姓尸平城墙,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命如草芥,恐怕都言过其实。泰戈尔说,小草虽弱,尚有其立足之地。古代的百姓,哪有如此殊荣?
人类在这样的困境中,挣扎了五六千年,出了无数大师,乃是置之死地后生。因为性命无常,于是朝夕勤学不缀。
现在不然,疾病对于现代人来说威胁已大大减少,虽然新型的病毒依然让人类束手无策,癌症这样的疾病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剑。但,决不会仅仅因为一个痢疾、一个感染、一个痔疮就要了我们的命。甚至连心梗、脑梗救活的几率也越变越大。
当然,六百万犹太人不是得病死的。这个时代,保存生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性命的正视和重视,它避免了绝大多数的死亡。
因为生存的相对简单,人类数量越来越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知识积累已经超越无量,大师也就湮灭了。大师之死,正是人类群体知识丰富的写照。
套用庄子的话,就是大师不死,丧乱不止。作为一般的人的我们,依然要随时惕励,生命无常依然奏效,掌握性命只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我想这则论题,比之鲁迅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总要靠谱得多。
但生在当代,若寿延百年之上,如果却只能和古代轻易死去的那些人一样无谓,那百年岂不亏了?
人类把自己的寿命延长,目的在于用时间去换取成就大师的维度。不要辜负了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