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谈
(2009-04-19 11:01:28)
标签:
思想史哲学中国保训尚书李学勤清华简杂谈 |
没想到清华简的成果出的那么快,清华也不是那么吝啬嘛。近几天流出一篇新鲜整理出炉的文章,专家们取名作《保训》,全文如下:
保训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传贻子孙,至于成汤。
详细的解释,李学勤和赵平安都有文章出来了,李学勤的是《周文王遗言》,赵平安的是《解读清华简:<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可以网络上检索,这篇《保训》全文也就是根据二位先生的两篇东西提取整理出来的。
有朋友说这批竹简要改写中国上古史,上古史会不会被改写不知道,因为这篇里面说文王五十年临终,五十年这个记载与《史记》是吻合的。但是看过这篇小文后,我敢肯定,中国思想史一定会重写了。
以前读过一位老先生的回忆录,说以前的教授讲中国思想史,讲了一个学期才讲到周文王,后来留美博士胡适回国任教,直接从孔子讲起,因为之前的史无明文可载,实在不知道,讲了那么多炎黄尧舜禹到底是真是假,更何况自清代阎若璩的《疏证》出世后,古文尚书之伪已成定论,照它讲下去,反倒是先把战国时人的思想讲了,孔墨反倒后面去。
这篇《保训》说的是,文王五十年,临终之前把儿子叫来托付遗命的事,文王一共说了三个故事以资启迪,第一个比较隐晦,赵平安说“前夗”就是“轩辕”,轩辕往后世传了一个宝叫“詷”,《墨子》说,“二人而俱見是楹也,若事君。”二个人看见同一根柱子,就像大家都侍奉一个君王,不是你看见你的,我看见我的,这就是“詷”,也就是“同”“共”。
这个意思一引申那就是你看见我的,我看见你的,大家看见的是一个东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中”的意思。接下来就紧着说了舜的故事,说舜求中得中因而泽被万民天下,这里的“中”显然是个比较抽象的哲学名词,也一承黄帝故事“中”这个概念而来,《中庸》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与《保训》记载的意思接近,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个“中”,和“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是一样的意思,因为“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的效果和“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的效果一致,我认为,效果趋向一致时,可以认定其物就是一个东西。
最后一个故事,提到了商人的祖宗“上甲微”,有“归中于河”“假中于河”的字眼,看着不想抽象名词,像一个具体的东西,李学勤也说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如果太抽象的名词,“精神”,武王不一定能明白,就更不明白这东西怎么会打败敌人,当然,上甲微攻打有易氏这个历史事件我们知道的很少,但至少我们明白这是上甲微和河伯联手一起去复仇,我猜想这里的“中”可能指的是“中军”的意思,就是军队领导权,因为有一部分河伯的军队,所以要去河伯那里借(假)这个“中”,胜了以后,又很诚信地“归(还)”回去,符合商人的精神。文王的意思可能是这个,用来教导武王,为翦商作准备,所以武王才能动用“庸,蜀、羌、髳、微、卢、彭、濮”那么的民族的军队来讨伐纣。
三个中的传承,不禁然人想起后世儒家的道统,道统传承这个本来以为韩愈比照佛家佛统子虚乌有出来概念,居然可以印证,饶有趣味。
与阐述“中”的内涵一梳理,重写思想史,那是肯定的了。
0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