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订、实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2012-06-21 16:11:32)
标签:
论文课题 |
分类: 教学论文-真实 |
【内容提要】
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到“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小学六年级学生仍然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利用时间,学习效率有待于提升,学习状态有待于调整,学生体质也需要关注。
由此,我确定课题研究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第二,指导学生实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课题研究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让全体六年级学生学会制订、实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如果能找个善解人意、愿意接受挑战,尽力帮助孩子发现一个更好的教学计划的人,那你将是非常幸运的。”为此,我用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六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精、气、神。
【关键词】制订、实施、科学、作息时间
【问题的提出】
“你要制定一个长期自修的计划,因为你从大学毕业后,再过10-15年,科学知识的大半部分将是你未曾学过的新东西。”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并不仅仅是小学阶段的知识传授,需要教师予以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得法,“蝴蝶效应”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影响;学习若不得法,“蝴蝶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极大的。如今,我们的教育重视了“授人以渔”,只是,有了关于学习方法的观点,怎样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方法,指导学习,却并不明确。
“一个没有远见的教师多么危险!”为了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理安排、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状态,稳定体质状态。我确定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第二,指导学生实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教师不仅要观察,而且还必须进行实验。”我带着课题实验的热情,参与到“制订、实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的课题研究中——
【该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问题的缘起】
2009年,我初为人母,育儿最大的感受是:要让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这也是科学的育儿方式。“一旦怀孕,就应当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如此育儿,女儿从来没有颠倒黑夜睡觉的状况,生病也是鲜有的。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我从母亲的角度看教育问题,拓宽了研究领域。
《山东省规范办学40条》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当教师进行作业反馈的时候,不完成作业,或者完成作业态度不积极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当然时间越长,高年级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作业的态度相差越大。有的学生课堂上学习效率高,放学前已经完成各科作业,有的学生在晚饭之后可能还继续在写作业。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记忆中,小学老师提制作“作息时间表”的念头闪过。“从初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中,看到重大的意义。”我一年半载制作一次,感受着实施“作息时间表”的好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六年,撰写教育博客日志846篇,我觉得这个课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保持稳定的体质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最好能有机会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由此,我继续坚持写教育反思、教学论文。
【分析与整理】
我针对这个问题,读了励志、早教、教育类的书达47本,摘录了不少相关的理论支撑。在网络上查阅,关于“作息时间表”的课题研究停留在制定阶段。有一则高中的课题研究,略感遗憾,没有深入研究。制定与实施的过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
【研究时间】:综合实践课
【研究对象】:从五年级升入六年级的75个学生。
【研究方法】:对75名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对个别学生随机抽查讨论交流。
【创新之处】
“我们的老师说到做到,我们也要说到做到才行。”2006年,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期间,由于事情繁多,采用实施“作息时间表”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总是充满热情。
“如果我想带领学生飞得更高更远,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我第一次制定作息时间表,已经18个年头了。当我踏上工作岗位,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还不会化思想为行动。我设计一个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实践,学生有精彩的点滴,反思总结合理之处,让学生逐渐找到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改进……
我也认为,“有必要是儿童获得一些实际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养成从事工作的初步行为习惯。”
【研究内容】:学生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实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研究关键词】:
制订:是经过研究商讨而约定,强调从无约到有约的过程,体现的是创造性。在我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在完善,因此觉得“制订”比“制定”更为合理。
实施:在这里指实际施行的意思。
科学:在这里指合乎科学的,合理的意思。
作息时间:通俗的说,就是一天安排的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研究价值或意义】
我与75名学生共同探究课题,结合学习的情境,随时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及时的给予调整。教师首先坚持制订作息时间表,当学生遇到问题,我也能体会学生所能够遇到的实施困难,及时从成人的角度去修改。最终,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为目标。
【研究过程】
刚刚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也仿佛置于网中,不知从何处开始。读书读到“把复杂的整体感觉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来训练。”初步确定几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确定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教师反思自己运用作息时间表的过程和收获,继续查阅书籍,寻求理论支撑。我在博客中的一篇篇教学反思,让我的工作越来越有方向,也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带动课题研究过程日渐清晰。“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现象学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的晦涩、模糊的体验变得清晰,易于理解。”
二、让学生自由制订“作息时间表”;师生探讨这张表格中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确定取舍方向。《改变教学的36部教育名著》刘徽提到:“每一个事件的次序和时间都是重要的。”
调查总结:不提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有75名学生参与设计作息时间表,45人计划合理,26人计划设计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4人计划,但过于概括,实施意义不大。其中,有两人计划设计非常突出:目的明确,作息时间合理,尤为突出。而这两人周末的特长比较多,因此才极其规律。
三、让学生在一定的要求下,第二次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总结,设计出最为简易、最为科学的表格。
调查总结:表格设计合理的学生43人,30人有待于修改表格,2人申请不参与设计。
主要存在问题是:1.时间段缺失,或者完成任务单一;2.制定时间跨度长,不便于计划实施;3.有些任务无需计划在表中;4.不明确本次研究课题的目的,白白浪费时间。从人数上,设计合理的人数反而少了,主要是因为我对设计内容予以科学化,要求提高。
亮点体现在:1.学生常识应用好;2.上午、下午有明显的区分;3.表格个性化又讲究逻辑;4.个别学生设计美观。
完成任务的安排有:读书、写作业、散步、看电视、跑步、游戏、听音乐、篮球、购物、羽毛球、乒乓球、练琴、绘画、学英语、背诗、心理咨询、看书、复习、预习、背单词、跆拳道、书法、练箫、练字、围棋、游泳、看报。
四、学生根据优化的表格,设计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教师总结,评价,展示。
有的学生每天记录,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优化表格。“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必须从小培养孩子敏捷灵巧和雷厉风行的习惯。”这期间,教师需要多次检查、反馈。
五、学生实施作息时间表,教师评价。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靠积累,靠循序渐进。” 通过结合习作,唤起我们的记忆,举例说明时间记录表积累的意义。“让条理化的工作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结合向学生渗透的名言,分析、讨论、交流。“知识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在不同的阶段,教师提出制订、实施“作息时间表”的好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六、在不同的阶段,予以检查,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不足,予以调整。
“当某一个相应阶段的教育目标完成了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检查遵循遗忘规律,所以,由一周检查两次到一周检查一次,寒假检查一次,寒假回来检查一次,开学一个月检查一次。
六年级75人第一次检查,只有一人没有实施计划表。
第二次检查的时候六、一29人保持,六、二16人保持。
第三次检查只有3人没有完成。
第四次检查,正是放假之前,49人实施表格。
第五次检查,有11人坚持下来。
第六次检查,只有一人没有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馈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也需要有学生自主实施的阶段。
七、名言积累:每次综合实践课,向学生介绍两句励志名言,让学生记在积累本上。全体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见地。学生从这个渠道理解也认可了“制订、实施作息时间表”的价值。
【方法部分】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研究工具】
教师与学生设计表格,完善表格。
如表格一:
实施“作息时间表”(对号表示完成,圆圈表示未完成)
课题 |
|
姓名及班级 |
|
||
时间\目标 |
阅读 |
打乒乓球 |
作业完成情况 |
|
|
3.21 |
|
|
|
|
|
3.22 |
|
|
|
|
|
3.23 |
|
|
|
|
|
综合实践课题探究分组及职责
班 |
|
课 题 |
|
|
组 |
组 |
职 |
||
|
|
|
||
|
|
|||
|
|
|||
|
|
|||
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用表
姓 |
|
班 |
|
|
||
课 |
|
|
||||
作 息 时 间 表 |
学生设计稿
|
|
||||
|
教 指 建 |
教师评语 |
||||
综合实践课题阶段小结
姓 |
|
班 |
|
课 |
|
||
|
|
【科学性】: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表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调整。
【研究时间】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75名,研究时间2年。
【可靠性】:教师亲自实践,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亲自实践,在学生没有完成的时候,也就明白,也不会生气。
【研究结果的价值】: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存在安排欠缺的地方,学生受益面太小;调查的范围不广,新一轮对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课题研究还处于研究初期,新的问题有待于发现和调整。我希望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作息时间,工作以后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从过去的学习经验,珍视这些经验。”
【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其次采用访问学生的形式。
【呈现数据】
《忠告父母 这样的错误不能犯》舒音“英国小学生阅读量72分/天,韩国小学生阅读量42分/天,法国小学生阅读量36分/天,中国小学生阅读量12分/天。”学生节省的时间干什么?有了时间,他们才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分析与讨论】
“孩子不自觉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它多半反映了家庭中沉淀已久的教育问题。”实践过程中,我发现:
一、数据显示与分析:一名学生不参与的原因是:特长班比较多,他的周末的时间都是十分有规律的,变动的可能性小。所以记录也就没有太大必要。但是,我也觉得“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需要父母多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二、简答题主要观点:
“在循环的活动中,体验是不同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
1.把握零星时间,提高效率;
2.找出问题,加强沟通;
3.抽出时间,阅读传记课外读物;
4.休息与学习,合理搭配。
“现在想来,正因为那是做的工作多,才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才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性。”这是魏书生说过的一句话,结合一年级担任班主任的繁忙工作,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结论】
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制订作息时间表,学生会实施作息时间表。有一部分学生坚持使用这种方法,受益匪浅。11人一直实施表格的学生表示:他们很少生病。49人经常作息有规律的学生表示,一年中感冒很少。学生从问卷中表示资料显示:“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有良好的自治,因为他们还未达到合群的年龄。”由于学生感悟和今后是否继续使用“作息时间表”不确定,所以,希望学生在几年后得以实施。
【进一步研究内容】:学生挤出的时间,可以有哪些应用?他们发自心底的收获是什么?我相信“对孩子的教育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进行的,而孩子也通过这些时间得到积累,慢慢的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习惯。”
【研究成果】:见附录2(图片形式)
【注意事项】:根据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等客观因素及时调整,不必为未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而不安,制作作息时间表的目的是为了快乐、有效的学习,而不是形成新的困惑。
【研究价值】:
美国最顶级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曾对该商学院的毕业生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这些毕业生在学校的表现均极为优秀,但毕业之后人生轨迹各不相同,有的成为大企业的总裁、CEO,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有的却极为平凡,成为普通的职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局呢?通过仔细的研究和比较,教授发现:那些后来在职业生涯获得了辉煌发展的人,无不在学生时代就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而那些表现平平的人通常没有这种规划。无独有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那些高考志愿填得较为成功的同学,通常也具有明确的规划思想。他们通过制定科学的计划,不仅有效地安排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对自己和专业情况进行了探索。这更好的说明了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也突出了该课题的价值,对我们的今后有深远和实际的意义。
《犹太智能》李佳东“爱做记录,有利于整理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在谈判中更加严谨,更加有秩序。”
“每个孩子都会有个觉醒的过程。”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的,在今后也会有所触动的。
【参考文献】
《英语可以这样教》沈丽新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改变教学的36部教育名著》刘徽编著
《忠告父母
这样的错误不能犯》海潮出版社
《心理诊所》宋国萍主编
《夏山学校》【英】A.S.尼尔(著)王克难(译)南海出版公司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主译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苏】山.A.阿莫纳什维利
著
朱佩荣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卞娜娜译
《乐在民主育人中》魏书生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打造你的孩子》【意】蒙台梭利
《成功学圣经》五行健编著 地震出版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 作家出版社
《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福禄贝尔》王佳佳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犹太智能》李佳东编著 金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