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诡计”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应对的灵动方法。女儿连续几天,问题频频出现,我不得不想出点儿反常规的策略加以调节。
背景一:孩子一岁半之后进入挑食期,不再是那个给什么吃什么的宝宝了。
诡计一:以退为进,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这一勺饭,直接送到女儿的嘴边,小家伙一扭头那个酷。真是酷了形儿,饿了肚儿。现在,小家伙啥都不吃,我就拿着馒头,“咬不着,咬不着。”一口逮到,我说:“咬了这么一大口啊!”喝汤的时候,“跑了,跑了。”我一边把勺子往外撤,一边说。一口喝到,我问:“鲜不鲜啊?”“鲜——”目的达到。女儿觉得她咬到食物,喝到汤成功了,殊不知,妈妈的不让吃恰恰打的是“让宝宝吃”的谱。呵呵...
背景二:培养孩子的习惯,如果在培养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它的繁琐,那么形成习惯就困难了。
诡计二:父母在刷牙、洗脸的时候,让孩子有看的份儿,没有做的份儿。这样不出两天,女儿嚷嚷着要自己刷牙,自己洗脸。只要给宝宝准备一个脸盆、牙刷、牙缸即可。也许她刷牙却不曾刷到牙,刷到的是嘴唇和舌头,父母在这时候帮个忙,就是告诉孩子,“你是弱者,你不行!”那还不如不参与,只要你和宝宝一起刷自己的牙就好。她模仿的次数多了,也就学会了刷牙,偶尔的指导即可。也许宝宝很久才能够像大人那样刷牙,我们切不可烦躁,乐呵呵的看宝宝刷牙,美美地表扬宝宝“你真是个爱讲卫生的宝宝。”宝宝的习惯养成了,对孩子而言又是那么的快乐,何乐而不为?
背景三:孩子天马行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处事态度,需要有个转变的过程。
诡计三:让孩子了解你生气了,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不想和她一同玩儿。孩子骨子里有种爱护大人的天性,她哄你睡觉啦,为你吹吹热汤啦......忽然有一天,孩子不愿意叫人了,孩子开始举手大人了。父母先对孩子提出建议:“灵灵,见到别人要叫人。以前叫人,你的声音可好听了。”这两天,我发现孩子几次都不叫人,我稳着性子提醒了几次。女儿看我的神态、举动就说“妈妈生气了。”我也不搭理她,老公这时候起到了作用,“灵灵,你告诉妈妈,你以后叫人,再给妈妈锤锤腿。”灵灵告诉我,“妈妈,以后叫人。”一边又给我锤腿。我觉得又疼又痒,想笑又控制住了。我说:“明天,妈妈不带你去值班了。因为你不叫人,不礼貌。你还挥动拳头要打阿姨,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培养出你这样的孩子啊!”说实话,孩子乖巧,父母脸上有光,可孩子在叛逆的阶段,也不能只为脸面“训”孩子。我压抑着不悦的情绪,继续引导“灵灵,见到阿姨叫阿姨。”女儿也和我交流,“见到叔叔叫叔叔。”我接着问:“以后叫人吗?”女儿说:“叫人。”当晚,女儿在沙发上依着垫子,不言语。我知道当时的氛围起到了作用。
到了给女儿洗澡的时候,洗澡过后,女儿问:“妈妈也要洗澡?”我说:“对啊!灵灵能不能自己睡觉?妈妈洗澡去?”女儿说“好。”后来,女儿的确自己睡了。看着女儿自己睡着了,心里略有不忍,却心知肚明,不能溺爱孩子。
背景四:忽然觉得女儿特别喜欢正话反做,有些时候觉得是孩子的心理过于脆弱。之前发现女儿对“车来了”,“树叶摆动”,“有水之地”,“小狗”等后果太过清晰,胆量太小,长此以往,怎么能不影响孩子的健康?
诡计四:父母以游戏的心态,用不让参与的方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女儿胆量小,看到汽车来了,听到摩托车的声音,拼命地往我身上蹭。日常轿车不乐于坐,摩托车更不敢靠近。这两天值班,孩子心态转变的快,主要原因是孩子在马路上行走,车声、人声......让她感到小世界并不可怕,胆量有微微地放开。老公下班,我像个孩子似的跑过去,嚷着:“我要坐摩托车,我要坐摩托车,不让灵灵坐。”灵灵许是被这样的气氛影响着,忘记了害怕,也跑到爸爸旁边,“灵灵要做摩托车,灵灵要做摩托车。”我还特意托起女儿的腋窝,挪动位置。“不行,不行,妈妈坐,妈妈坐。”女儿嚷着,“灵灵坐,灵灵坐。”虽然我言行不一,却是我心里期待的效果,暗暗地乐呵呢!后来,我和女儿一同上车,没有发动转了一圈。
第二天,我让女儿看着我坐着摩托转了一圈。我撒娇,“我还要坐摩托,不让灵灵坐。”女儿不同意妈妈的观点,“我要坐,我要坐。”母女同上车,老公发动摩托,转了一小圈,见女儿不害怕,又慢行在小区里转了转。女儿不怕摩托的声音,也敢坐摩托了。我不了解女儿心里都想了些什么。也许,并不是像大人的心理需要克服那么多。也许,这就是孩子适应能力强的缘故?
父母教育孩子,斗智斗勇的时候不少见。女儿两岁都费这番脑筋,相信日后的路并不乏这斗志斗勇的时候。这许就是为人父母的“五味杂陈”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