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孩子知道“生气”吗?

(2011-07-12 08:35:04)
标签:

育儿

宝宝成长

育儿思考

分类: 育儿积累-子女

你的孩子知道“生气”吗?

    孩子整个成长历程会有很多不好的行为需要纠正。

    我小时候,人们习惯以“哑巴来了!”“警察来了!”“老虎来了!”等等,吓唬孩子,从而中断孩子的不良行为。现在的小孩儿,家长习惯以家中比较厉害的角色镇住孩子,他们的爷爷、奶奶,常常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说:“听话,爸爸回来了!”“妈妈,来了!”等等类似的语言。一段时间过后,孩子听到这些话也没什么害怕的意思,有的孩子的行为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程度。

    教学八年,我接触的孩子不止一千,如果你要以爸爸或者妈妈镇住孩子。那么之前,也要做很多的功课。

    首先,爸爸或者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个需要担任有威信的角色。这样的家庭分工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孩子有错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因为孩子乐于倾听,乐于改正;另一方面,孩子总有脆弱、委屈的时候,可以有另外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孩子总有依靠。这样,就不至于总是自己承担,以至于难以排解。

    我们夫妻磨合期中,爸爸自然而然的担任了有威信的角色,而我是孩子可以信任的角色。

    有一次,女儿把盘子里的水果往外扔,我说:“爸爸,生气了。”女儿看着爸爸的面容,知道什么是“生气”。当然,她初次犯错误,我不是直接说:“爸爸生气了,灵灵不听话要打屁股了。”当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气”,用此来限制孩子的行为只能失败。而且,有了吓唬的第一印象,孩子以后也难以被吓唬。女儿已经能够从表情上,知道什么是“生气”的面容。

    又有一次,灵灵吃饱之后,也不用勺子取食物,直接用手去抓盘子里的青菜。我赶紧说:“爸爸生气了!”女儿看看爸爸的表情,然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当女儿把水果果肉挤在妈妈的鞋子里,我说:“爸爸生气了!”女儿看到爸爸的表情,自己也说:“爸爸生气了!”姥姥让灵灵拿纸给妈妈擦掉。她屁颠屁颠拿纸,左手拿鞋,右手拿纸,擦来擦去,我看了倒也高兴。没想到除了引导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错误之外,灵灵还学会了自己造成的错误自己解决。

    育儿不能操之过急,孩子开始的理解水平需要父母的引导。我们教育孩子,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出现不好的行为及时纠正,切不可一个错误迁出一大堆过错。这样教育孩子,效果不好,两代人生气,两代人心疼。(三代同堂的情况。)

    “生气”这些比较抽象的感觉,必须要在孩子理解的情况下进行行为教育,才能够有所成效。另外,“累”的理解,才能够培养出孩子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生活中总能够碰撞出许多教育孩子的机会,当然生活处处是小事,处处是教育的方法,处处是教育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