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2011-06-30 09:56:40)
标签:

主动性培养

育儿思考

宝宝成长

分类: 育儿积累-子女

    高中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弱了,小学老师也同样感受到了。作为老师,作为妈妈,我当然不想自己的孩子没有主动性。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主动性是主宰她快乐生活,快乐学习的关键。

    不知亲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洗衣服时,孩子凑上前来,亲自动手洗衣;刷牙的时候,孩子向你要刷牙......诸如此类的小事,作为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小,不让孩子参与其中。

    我的女儿两岁了,通过我一年来的实践,觉得让孩子参与进来,受益并非一两句话所能够囊括。如果从众所行,不让孩子动这动那,二十年过去,后悔晚矣。“孩子还小,只要让她好好玩就可以了。”“你只要好好学习,其它的不用你干。”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小,低估孩子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不把孩子看成毫无能力的人,就不会替孩子放弃很多实践的机会。当你实践起来,你发现孩子也聪明能干。

    现在育儿成本之大,买玩具是其一。各种各样的玩具,摇、拍、捏、扭、敲......比较好的玩具综合了几种实践手段,可是,当孩子学会之后,玩具价值不菲,孩子却不愿意触碰。

育儿: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第一,作为家长,乐于让孩子陪你劳动。以洗衣服举例,孩子参与的并不是单一的“摇、拍、捏”等动作,在锻炼孩子的“抓、晃、搓、拧”之外,还可以让双手学会合作等等。并且在玩的同时,掌握了生存的基本技能,孩子也可以隐约地感受家庭责任感。

    女儿会站时,她就愿意在旁边帮我,我并不把她抱走。水很危险之类的理由,让女儿也可以提前感知到。最初女儿的力气很小,如今两岁的她,比较大的衣服也能从一个盆放到另一个盆。这的确是共同劳动的结果。

    第二,在劳动的同时,父母可以蕴含着各种知识的体验过程。比如:我给孩子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洗衣服的整个过程,我们要么用语言交流,要么用眼神交流,千万不能刚干活。我会和女儿说:“这件衣服真重啊!”“灵灵洗得衣服真干净啊!”当然,这都是你真实的情感。灵灵正是“鹦鹉学舌”的年龄,她也会加以变通,“妈妈洗的衣服真干净啊!”女儿在玩得时候学到知识,也是她的快乐。作为妈妈,听到女儿的赞美,劳动更有劲儿了。呵呵......

    很多家长重视育儿从小开始,单一的把孩子抱在身边,拿着书读,过不了几天,她就会从你的怀里跑开。

    我还会给女儿渗透数学知识。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比较大小”,注重操作的老师会让孩子根据实物学习比较,缺乏经验的孩子也真正理解知识。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比较的经验,而教师又以文本的传授,孩子就错过了比较的机会,对其今后的学习无利。“灵灵,把衣服放到小盆里。”“把小盆里的水倒进大盆里,好吗?”现在,孩子已经能够分清大小。

    第三,作为家长,我们的每句话要具体,不能总说“你真棒!”“你真聪明!”我教女儿洗手,我会说“宝贝,搓搓左手吧?搓搓右手吧?搓搓手背,搓搓手心,洗洗大拇指......”没过多久,你让孩子到左边的卧室拿东西。她也能够分清楚。当然,这些话可不是说一遍就可以的。每次洗手都要说,简单的“洗手,再洗洗。”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的。作为家长,要有这样的意识,这样,孩子就不会错过。

    第四,家长育儿要有一如既往的毅力。还记得一岁半,我给女儿买的牙刷,想要教她刷牙。当她知道牙刷是刷牙的,我就添加牙膏。女儿不刷了。我空了几天,可是每次都让女儿看到我刷牙。当她知道牙膏是需要吐出来的,女儿开始用牙膏刷牙。孩子手的协调能力弱,自己刷了一会儿,我再帮忙。培养孩子刷牙的习惯很难,这也是教育孩子综合能力的关键。

    昨天晚上,灵灵说:“妈妈,刷牙。”瞧!这种主动刷牙的态度,我挺高兴。说实话,有时候,工作累了。我也常常忘记刷牙,好在牙质够好,总为自己的这个坏习惯矛盾。女儿一说,为了起到好的示范作用,我是不会糊弄了事的。如今,灵灵用牙刷的协调能力强了。

    第五,家长要给孩子充足的模仿时间。我每次刷牙,总是和女儿一起。孩子的观察力很细腻,她在一次次刷牙活动中,模仿你的每一个行为,哪怕是眼神的转动也不放过。我不经意间把牙刷从左手换到右手,她也跟我学。虽然没有来得及表扬女儿,我的心里因为这样的效果而高兴。

    第六,家长要掌握好度。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也不能听凭孩子的所有观点。比如:早晨高兴的时候,主动要求洗脸,不高兴的时候就不想洗。我引导了一番,来到洗手间。我希望她从小就有规则意识,同时有主动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