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系列之十三:儿子毕业了

标签:
教育兴趣育儿父与子课堂课外水浒金圣叹北京 |
分类: 初涉风雪-育儿篇 |
“父与子”系列之十三:
儿子毕业了
儿子小升初考试已经结束,无论考得怎样,总算松了一口气。
今天一早,儿子提出要我带他去图书大厦,想买一套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
这部书仅两册,也不很厚,定价116元;加上为买它而花费的车费、午饭和给儿子买饮料的钱,其价值更可观了。若单纯为了买它,通过网购相对可省钱,何必如此呢?若只是为了买书,我本不同意买它;因为自打儿子喜欢上《水浒》,家里从各种相关画册、儿童读本到原著都有,前不久我还在他的请求下,特意到北京王府井为他买了一部《图解水浒》,书中是对梁山各位“好汉”的图解分析;似乎也不再缺少这一部。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愿违背孩子的兴趣意愿。谁能料定他将来在哪方面会有成就呢?只要对他成长有好处,就要舍得智力投资,这总比其它无意义的消费要好吧?其实这部书的基本内容与原著无异,只是书中隔三差五有金圣叹老先生只言片语的评点。假如是在我小的时候,也喜欢它,就会借来这部书,自己动手在原著上把金老先生的评点逐一加进去,也绝对舍不得如此破费;但时代毕竟不同了……
回忆这几年,孩子在本区一所最好的小学读书;而这所学校与本人曾经工作过的北京私立校相比,却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北京的一些学校,老师们不仅责任心强,而且大多鼓励孩子的个性,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在那里,大都倡导兴趣教学。所谓“兴趣教学”,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追求人格完善与兴趣培养的高度统一。课堂教学应进行层次思考与创造。教师应由主讲转为主导,学生应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活起来,把学生引进去。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而儿子所在的这所公办重点小学,一些老师说一不能二,对孩子的个性只有冷嘲热讽,对孩子的兴趣只有压抑;每次家长会上,从校长到老师对对自身都是牢骚满腹,对家长都是怨声载道。好像无论出了什么问题,不是孩子的责任就是家长的责任,因为这里的领导和师资都是全区乃至全市最好的嘛。
儿子9岁时,为培养他的写作兴趣,我帮他建了博客。他的处女作是小说连载《猫科长的故事》,这一作品缘于他的一种“思考”,“既然狮子、老虎这些猛兽都属于‘猫科’动物,那么猫就是当之无愧的‘科长’了。”此后,他的博文越写越好,甚至于2008年先后在全市和全国的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可课外成绩好,课堂作文成绩却依然上不去,只要写作文,就仿佛进入不了状态。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我看到他把自己博客中的博文都删去了;还有一次,我在帮他填写学校下发的表格谈到征文获奖的事,他执意不让写;于是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此后慢慢才了解到,他的老师们都习惯于在课堂上说他所在的这个班如何不好,相对其他班学生们素质如何差,习惯于用夸张的语言讽刺孩子的自尊心。
这些话始终不敢当着孩子讲,怕他会自暴自弃,因而只说老师好话,孩子也常讲:“我知道老师说我是为了我好。”这次考作文前,我没对孩子多讲,只说:“你就像写博文那样写。”并简单说了一下叙事文章如何结构,如何展开(因为小学考试一般只会考叙事作文)。或许是孩子只要一拿起试卷,就想起了老师的那些要求;幼小的心灵承载的东西太多,结果完全没按照我所说的去写,而写成了“散”文。
回想北京私立校那些老师自制的教具,那些课堂上领着孩子载歌载舞的情景化教学场面,不禁感慨,小学教育,会让孩子在玩中学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若把前边说过的道理简单化,兴趣调动起来了,谁还会不听讲?
儿子终于要离开这所学校了,这些话我才敢说出来,但愿儿子初中能遇上好老师。我只要求儿子,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理性的眼光,以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并带着热诚、理想和诗意去生活、去快乐、去影响别人。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