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为何不得好报?
(2009-07-29 20:30:37)
标签:
原创社会风气真诚善心虚假利己利他理解杂谈 |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
善心为何不得好报?
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鼓励人们助人和利他,行善积德,勿做坏事。
而今,却往往助人不被认可,善心反遭不屑。不是吗?
我的同事翟老师,日前下班回家时,在所乘坐的332路公交车上,拾到一个书包;里边有一个女孩的病历和一些CT片子,还有雨伞等随身物品。他按照病历资料中相关信息,当即拨通了里边所记载的电话。
接电话的是孩子妈妈:“哦,是我的东西,你捡到了?那么给我送来吧,我住在……”她说出了自己住址。
电话彼端没有一个“谢”字,翟老师感受着对方口吻,心里颇不是滋味,暗忖:“难道她不在意丢失的这些东西吗?”随口答道,“我家离你住的地方很远,现在快到家了;天已这么晚,恐怕无法给你送去了,还是你明天去我单位拿吧。”他把自己单位地址告诉了对方。
事后,翟老师接到孩子表姐电话来核实地址,并承诺去单位取回失物。从这个“表姐”口中,才得知其表妹患了很严重的疾病,而这家人经济条件又不好,这些病历资料对她们无疑很重要。
次日,翟老师从早晨就“严阵以待”失主的到来;接近中午时分,未见失主,却等来了快递投递员,取走了那些东西。
此后,也一直没有接到任何致谢电话……
无独有偶,同事张老师的“善举”也同样令人扫兴。
作为文化学校的围棋教练,张老师可谓很敬业。他教学生可不是应付差使,而是确实为孩子们着想,真想对他们的学业负责。
那天,一个孩子在家长陪伴下,来学校咨询。
孩子似乎愿意学围棋,一再撺掇妈妈报名,可表情又怯生生的;家长则是懂点儿围棋,认为孩子不成器,在犹豫着是否给他报名。
“这个孩子先后去过很多地方学棋了,”妈妈对张老师说,“可至今连我都下不过,下一盘输一盘,所以不太愿意让他再学了。”
张老师和孩子聊了一会,觉得孩子不仅对围棋有兴趣,且根基不错;之所以不自信,进步不快,可能是因为妈妈的方法不得当。于是,特意摆下“五子棋”,要试试孩子棋力。为了鼓励孩子信心,他有意识地设下几招昏招,让孩子识破,并最终战胜自己。孩子很兴奋,学棋的欲望更强烈了。而妈妈失望了,对张老师一脸不屑,言外之意:“就你这水平,还教我儿子?还不如我教呢,哈哈!”
“嘿嘿,这……”张老师想解释,当着孩子面,又不好道破天机,只好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向学校交代本来在握的这一生源的流失?
诸如此类的善举为何不被认可?窃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虚假的社会风气使然。因为假作真时真亦假,面对太多的假事、假货甚至假人被炒作,人们的神经已经麻木,不再轻易相信并不再习惯接受真情实感。
二是金钱至上的思潮导致人们愈发自私。利己动机使得人们凡事只考虑自己,却很少为他人着想;而即使没有实惠,也至少明哲保身,别给自己惹麻烦。
三是助人者没有选取助人目的的理想切入点。一些善意行为不被理解甚至遭到人们拒绝,是助人者没有和受助者彼此间在某种合作中获得互补效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