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性
(2009-07-05 00:58:08)
标签:
原创杂谈情感爱情友情亲情性 |
分类: 风雪情感-情感话题 |
爱与性
一朋友推崇他朋友这样一观点:爱,绝不是缺了就找,累了就换。
该观点看似很负责任,针对当前社会现状,认为进入了“滥情时代”,就是人们对“爱”已越来越奢望。那么,该观点的立论就是:即使无爱也不能找,即使爱得累了也不能换。
在此,无意印证或否定时下是否属于“滥情时代”,而是想先弄清什么是爱?我认为该言论首先对爱的定义就模糊,由此引发的议论便难免偷换概念。
友情+性欲=爱情,这是弗洛伊德的爱情公式。爱情应是人类这一高级情感动物所特有的,也是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标志。
我对朋友说:什么叫爱?家庭=爱情吗?其实,现实婚姻不完全等于爱情,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按照弗洛伊德的爱情定义推理,光有友情叫朋友;光有性欲叫本能;光有家庭,无友情有性欲叫苟合;光有家庭,无友情无性欲叫法律义务。因此,这位朋友所指的爱,充其量不过是性。
若以“性”来代替他所说的“爱”,他的观点才值得探讨。我不否认性的严肃性,可很多人恰恰是将“爱”与“性”混淆了;于是乎,打着追求“爱”的旗号突破“围城”去满足性欲者有之,依仗“合法”的幌子实施婚内强奸者有之……更不要说那些林林总总的性交易了,实则缺的是性。
我反问:若缺爱为什么不能去找?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啊!古往今来,真爱都在期待和寻找也被讴歌,却可能有人一生都没有找到且咏叹;再者,若有了真爱,也不会有累一说;因为对于行驶的人生航船来说,港湾无疑是用于休憩的,那些有爱情的家庭不是港湾吗?
我想那位朋友所非议“缺了爱就找”的,可能是指不堪忍受无爱“围城”桎捁,想挣脱而去找爱的人吧?关于这个问题,早在两个世纪前挪威的易卜生就通过《娜拉》给予了诠释;即使在中国,“五.四”时期也有了说法,恐怕不再值得一驳。
至于那位朋友所指责“爱得累了就换”的,或许是指那些面对家中贤妻久了,已调动不起性的激情,而去寻求新刺激的人吧?可这些人并不是“爱”得累了,不过属于性心理疲劳而已。
有这样一个朋友,她第一次婚姻的失败,缘于两人心理距离太大,与对方格格不入,导致对方背叛她,她明明地苦恼。第二次婚姻自认为很成功,因为两人似乎心理零距离,不仅老公很疼她,而且即使上网聊天,她和老公都可以互相登录对方QQ,以示无隐私;她小心翼翼地和外人聊天,逢人便夸老公,意在讨好老公那双眼睛。然而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老公另外还有QQ号……于是,她暗暗地苦恼。
窃以为,真爱可贵,必须以友情做基础,必须彼此欣赏爱慕。真爱是有私的,却不在于形式上而在于心理上的距离远近,心贴近才好。不过即使真爱,也最好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相对给她或他些许隐私空间;沙子在手中紧攥,反而会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