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暴利来自何方
在一次论坛上,某银行行长称,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
据公开披露,中国的上市银行日赚25亿元。但是,在温州,制造业的利润只有2%到5%。银行和企业本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行业,为何出现冰火两重天?
这些年,中国整个银行业业绩非常亮丽,但是,实体经济却并不乐观。近今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普遍下滑,银行却旱涝保收,16家银行共实现营业收入1.66万亿元,超过西部六省GDP总和。实现净利润近7000亿元,同比增长三成以上,平均每天赚2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银行业高利润和银行的先天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利率管制的前期下,以足够大的利差来保证银行的收益,中国银行可以有5%左右的利差,而欧美国家银行只有不足1%的利差。
改革三十年了,中国的银行业目前主要的利润来源仍然是利差。而中国人爱好储蓄的生活习惯,更是让银行赚钱不用思考。这种政策给予的先天性的暴利优势备受市场争议。
中国银行业对市场的盘剥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在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存款,在CPI居高不下的当今,银行储蓄给出的始终是负利率,普通百姓受尽了剥削。然后,以比存款利率高的多的利率放出贷款,想不赚钱都难。
不仅如此,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资金市场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境地,每当银根抽紧,放贷规模紧缩,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银行就可以乘机提高利率放贷,进一步拉大利差。今年下半年,温州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年利率可以高达12%以上。而城乡居民及单位存款一年期的利率是3.5%。
有一个说法是,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要上涨,资金也一样。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而没有动资金的价格,任由负利率的继续存在,市场议论纷纷。有一种解读是,调高资金价格,企业难以承受,实际上,企业已经在变相承受着很高的资金价格了,因为贷款难,至少民营企业是这样。也许央行担心的是国有企业?也许央行担心的是政府投资?
不仅赚钱容易,中国银行的不良率也是很低。中国银行向民营企业或者个人发放贷款时,要么要有抵押物,要么要有担保。银行认为这样就可以放心赚取利差了。
但是接下来银行的日子可能并不那么好过了.在温州,向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大多都是房产,一年为期,当下高利贷危机尚未解困,民众是否有钱可以还贷并赎回抵押物还难说。担保公司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有的企业实在是没有钱可以还上。近来,一向不良率很低的温州银行业不良率随着高利贷危机的加剧也开始上升了。
另一方面,长期的负利率也会导致储蓄的流失。从今年三季度的上市银行的报表来看,不少银行存款总额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很多银行的贷存比都超过了75%的监管红线。
在银根比较紧的时候,银行可以采取非常手段来增加储蓄,比如,企业要贷款,先决条件可能让企业给银行拉上一定额度的存款,这样,变相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所以,企业赚钱总是比银行难。
由于中国的银行业靠政策的倾斜大赚特赚,存款长期的负利率也导致普通百姓对银行的失望以至于愤怒。这也使得人们产生了幻觉,觉得金融是最赚钱的行业,于是,民间借贷开始活跃,人们从亲朋好友处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价格拿到钱,再转借出去,赚取利差.以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政策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时,企业纷纷申请,以为也可以像银行那样赚取利差。结果是,政策并不允许他们开展存款业务。他们以市场的价格拿到资金,自然赚钱不易了。目前,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陷入了困境,银行不愿拆借资金给他们,有的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甚至有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提出以债转股的方式来解困。
由于赚钱容易,当初中国银行改制上市时,吸引了很多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国的上市银行成为了这些战略投资者的提款机,当普通投资者和基金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亏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这些战略投资者却赚得钵满盆满。
央行政策的安排使得我们的银行在赚取高额利润,在赚取不义之财的同时,也丧失了核心竞争力,难以经受危机的考验。目前,开始调整的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隐忧都将使银行面临新的挑战。实体经济是银行的基础,一旦整体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
消息称,建行H股再度遭到神秘股东抛售4亿股套现21亿港元,此前美银和对冲基金都曾抛售建行股套现。早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纷纷撤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行,工行,建行的战略投资者在最初的持股解禁后,纷纷选择获利了结。掀起了第一轮减持风潮。今年以来,工行,建行再遭战略投资者集体性减持。他们是不看好中国银行未来的发展?(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