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式举重”这一概念在国内外举重界广为流传,然而很多人习惯将“中式举重”与国外常见的所谓“美式举重”、“CrossFit的举重”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并非完全对立。
01“中式举重技术”发源于我国专业举重队,是服务于竞技举重,通过长期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技术体系。
可以说它是将举重运动的技巧性发展到极致的产物,比起一般的业余举重技术,在训练技巧与理论系统上更加精细、完善。
纵观其适用范围,无论CrossFit、综合体能还是一般的爆发力训练,中式举重技术强调动作技巧与安全性的特点,都使它在实用性上更加适合一般大众。
然而由于“中式举重”对细节有相当多的讲究,尽管运动员依靠精湛的动作水准在国际举坛上大放异彩,这项技术在我国民众间的传播度却并不高,相比“美式举重”、“CrossFit”来说受众基础仍然薄弱。抛开客观社会原因暂不深究,那又是什么在阻碍着初学者对举重特别是“中式举重”的学习呢?
02以下四个初学者常见的心理误区,值得我们重视:
误区1:举重可通过视频、教材自学成才
国内外网络视频资源良莠不齐,不同技术体系有不同说法,哪怕同为“中式举重”,示范者个人习惯不同、水平各异,从而也会衍生出细微差别。初学者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往往难以辨别示范动作的质量、正误,以及是否适合自己去效仿。一旦效仿了不该效仿的对象,你的动作势必会往跑偏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让你的成长进步走更多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式举重理论教材胜在经典权威,但抽象的图文描述缺少一些必要的细节指导,比起视频更令初学者难以消化,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应完全照搬。
误区2:将顶级运动员视为自身水平的参照对象
崇尚强者是人们的本能,顶级举重运动员无疑是很好的学习对象,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合适的参照对象。一些运动员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有些技术动作甚至与教科书上所说的相差甚远,对初学者来说参考价值并不是很大。
此外,在举重学习的道路上,初学者与顶级运动员的程度差距如同蹒跚学步的婴儿与百米冠军,还没学会走就以百米冲刺为目标,显然不切实际,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方能走得更远。
误区3:举重经验交流可以代替系统学习
别人的训练经验固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这无法完全代替系统学习。碎片化的知识接收还有可能会阻碍整体认知的构建,“略知一二”有时并不比“白纸一张”的学习效率高,更何况有些经验并非完全正确,也可能使接受者多走“弯路”。
而我国运动员大多从小接受训练,起点就与成人举重启蒙学习有很大不同,许多专业训练技巧难以被初学者实际掌握,类似经验也就无从复制。
误区4:专业意味着高深莫测,难懂才是好的
如今,运动健身市场已有长足发展,但举重仍处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阶段,缺少真正面向大众的普及与推广。在此需要强调:举重是一门运动,而不是一门玄学。追本溯源,它与其他运动包括健身中的动作都有许多原理相通之处,并非完全割裂。
一些爱好者过分推崇举重的纯技术流教学,认为只有向竞技体育的训练标准靠拢,才能保持其“高水准”与“纯洁性”。然而,一味追求“看起来高大上”,很可能导致你学到最后只有“不明觉厉”的感受,懂没懂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这些心理误区的形成与举重传播者主观选择密切相关。事实上,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抛开晦涩的原理和专业术语,掌握了举重“是什么”与“为什么”后,普通人也可以很快上手。
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深入浅出”?这正是每个举重的传播者应当思考的。
好的举重教学既要在内容上正确合理,又要在形式上使人们易于接受,同时具有传播价值,使学习者自发地向外扩散,使更多人得益于这些知识。只有这样,这项运动的生命力才能不断保持,为其内容与形式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尽管在众多国内外举重传播者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于举重的观念已有了一些变化,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从初学者身上,我们发现许多问题。
正如上文中所指出的四种关于举重学习的心理误区,即便一部分人在观念上已然接受了“中式举重”技术的优越性,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也使众多举重初学者遭遇“困难症”。作为举重教学的实施者与内容、理念传播者,更应该深究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