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从超量恢复学说到运动适应理论

标签:
超量恢复肌糖原磷酸原乳酸线粒体 |
分类: 知识加油站 |
塞利的应激-适应理论一经问世就受到竞技训练领域的关注。
1960年,美国《径赛技术》杂志主编威尔特就认识到塞利的研究成果对运动训练的重要指导意义,发表了题为“应激与训练”的文章。
澳大利亚游泳国家队教练,悉尼大学讲师卡尔利勒也发表了“运动员与应激适应”的文章。
早期接受适应理论并将其思想运用到运动训练实践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游泳教练员康希尔曼博士。
20世纪50年代,康希尔曼以该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建立了被称为“印第安纳系统”的游泳训练体系。
1968年,在他撰写的被誉为当代游泳训练“圣经”的《游泳的科学》一书中,就将最大适应应激、循序渐进和动机作为制定训练计划的三大原则,并将运动员训练后的机体最大适应进一步分为不适应、疲劳、适应和超适应4个等级。
应激、疲劳、适应和超适应

将塞利的适应理论系统运用于运动训练领域的学者是维禄教授。
20世纪80年代初,维禄开始运用适应理论指导运动训练,把一般的非专门性反应,即应激反应,看作是人体专门适应形成的必备条件,一般应激水平的发展可以有力地支持特定系统适应能力的改善。他认为,训练负荷是“应激源”,它必须是一个足够大和有效的刺激,才会对机体产生作用。
2008年,维禄撰写了《竞技训练的适应》一书,从应激-适应的角度全面和深入地诠释了运动能力在训练过程中的增长、保持和下降,是迄今将运动训练放在机体适应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著作。该书对与运动密切关联的神经-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在训练刺激作用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不仅从传统的运动生理或运动生化层面对这些变化进行了阐述,而且,从运动适应的角度对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运动后机体恢复的阶段划分
2.3
基于运动适应理论的若干“模型”
随着适应理论在运动训练领域应用的发展,出现了若干基于该理论的运动机能模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班尼斯特和他的同事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运动训练中刺激、疲劳和适应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他们以大学生游泳运动员全年训练的数据为素材,建立了游泳运动员的疲劳-能力数学模型。
班尼斯特的疲劳-适应双因素模型对赛前减量训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赛前训练量化研究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末,马德尔从细胞代谢的层面研究了人体机能能力在负荷刺激下变化的问题,提出了“机能储备模型”。
诺依曼在1991年提出了人体的“转变-适应”模型。

该模型从时间的角度对机体细胞和组织在运动训练负荷作用下的适应性变化进行了解释,提出了机体各器官系统受到足够大的外来刺激时会产生“转变”,在反复施加负荷的条件下则出现“适应”,具体表现为机能能力的提高。同时,该理论还根据各器官系统的适应形成在时间上的不同,将适应的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为各个阶段的实现给予了明确的时间期限。
2000年,珀尔和梅斯特提出了“竞技潜能元模型”,简称为PerPot的模型仍然秉承了“应激-适应”理论的核心思想,运用应力输入、应答输出以及二者对竞技能力的影响三者之间形成的若干交互作用,以各种“元”,即不同的系统和功能的形式模拟竞技能力的适应过程。该模型认为,运动能力的改变是机体抵抗外来刺激的结果,该结果具有滞后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为正面的能力提高,而且也会出现负面的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