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血糖
 (2013-03-09 23:50:27)
	
			
					(2013-03-09 23:50:27)		| 标签: 运动生理生物化学糖代谢血糖空腹 | 分类: 知识加油站 |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体内血糖浓度是反映机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糖浓度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L称为高血糖,低于3.9mmol/L称为低血糖。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必须保持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动态平衡。     
   
血糖的来源:   
   
正常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这对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利用非常重要,特别是脑组织,几乎完全依靠葡萄糖供能进行神经活动,血糖供应不足会使神经功能受损,因此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正常人体内存在着精细的调节血糖来源和去路动态平衡的机制,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是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共同调节的结果。   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拮抗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血糖浓度和各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体(glucose
transporters)是器官水平调节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此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体家族有GLUT1-5,是双向转运体。在正常血糖浓度情况下,各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上GLUT1和
GLUT3摄取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当血糖浓度过高是,肝细胞膜上的GLUT2起作用,快速摄取过多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通过肝糖原合成来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过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膜上GLUT4的量迅速增加,加快对血液中葡萄糖的吸收,合成肌糖原或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脏通过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升高血糖浓度。
   
从体外实验了解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可以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获得糖耐量试验曲线加以理解。正常人由于存在精细的调节机制,空腹时正常血糖浓度是3.8-6.1
mmol/L,在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浓度<7.8
mmol/L。糖耐量减退病人,一般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0.5-1小时后最高浓度<11.1
mmol/L,2小时血糖浓度≥7.8
mmol/L,称为亚临床或无症状的糖尿病,糖耐量试验在这种病人的早期诊断上颇具意义。典型的糖尿病人糖耐量试验为:空腹血糖浓度在≥7.0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浓度≥11.1
mmol/L,说明病人调节血糖浓度能力降低。目前临床上建议检测空腹血糖浓度和2小时餐后血糖浓度,简化糖耐量试验过程。   
                                                                                                                 
资料整理于《生物化学》笔记                                                                                                                 							
		
						
		
		
		
		
		
一、血糖的代谢
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
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血糖的去路:
①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
②在肝脏、肌肉等组织进行糖原合成;
③转变为其他糖及其衍生物,如核糖、氨基糖和糖醛酸等;
④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
⑤血糖浓度过高时,由尿液排出。血糖浓度大于8.9~10.00mmol/(160-180mg/dl),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出现糖尿。将出现糖尿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糖尿在病理情况下出现,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前一篇:知识窗:糖的消化和吸收
										后一篇:户外文章:夜骑注意事项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