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1春--健身市场

标签:
健康健美健身俱乐部运营体育局产业器械科学健身会员选址文化杂谈 |
分类: 评论 |
通过本人在行业中的从业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一 资本结构方面
⒈
健身俱乐部经济成分以民营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其中民营经济成分中个人出资比例高,个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面对俱乐部资金风险的承受能力低,不利于健身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⒉
健身俱乐部的投资额和建筑面积较大,按照健身俱乐部综合评定标准,以大中型的健身俱乐部为主。健身俱乐部的器材和附属设施状况根据健身俱乐部的不同类型有明显差异。大型俱乐部的器材配备档次和附属设施较全面能够较好满足健身人群的需求。中小型健身俱乐部在这些方面的配备较差,主要原因是受资金的限制。
⒊
健身俱乐部资金的经营方式单一,缺乏对资金投资的管理。筹集形式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限制了俱乐部的发展。健身俱乐部的盈利状况不乐观,主要是由于健身俱乐部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健身俱乐部上缴税收高、健身俱乐部的收入来源单一、健身俱乐部场馆的利用率低等情况的影响。
⒋健身俱乐部的配套服务机构匮乏,主要原因是国家在政策、运营资金和税收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市场法规管理不健全。
⒌
经济发展状况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健身俱乐部所处的地理区位对于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有着明显的影响,处于商业区的健身俱乐部经营状况表面上很是风光可是运营成本的加大使之不能很好的发展壮大。社区的运营稳定,但是服务提高跟不上,从业人员收入很低,不能很好的服务社区居民。
⒍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多数都是健身爱好者,管理和体育专业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较小,并且市场对于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健身俱乐部教练员年龄结构低龄化为主,文化程度偏低,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所占比例较小,同时大部分健身俱乐部对教练员的培训和职业规划没有列入俱乐部的管理体系,造成教练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在一些从业人员看来是“青春饭”,以至于成熟的从业者慢慢退出了健身行业,从业人员总是新入行的还是,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对于科研人员的运用和重视程度不够,俱乐部缺乏对经营项目和健身器材的研发。
⒎健身俱乐部的营销者对于健身市场的环境分析不透彻、定价策略单一、市场的定位不够合理、品牌意识薄弱等。
⒏健身俱乐部(行业)对会员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对于会员的管理缺乏责任心,只注重俱乐部自身的短期利益。健身会员的可接受健身消费还处于中低水平,平均每周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比较少,市民的健身意识有待于提高。
二.运营模式方面:
根据健身俱乐部的资本结构情况以及管理情况,理想的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模式,是对其职责和功能进行定位。
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可以积极稳妥地推广该行业的发展,是模式良性运作的重要因素;执行系统贯彻该行业的行政法规的执行情况,使模式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监督系统公正履行其监督功能,是该行业运作的外部保障;反馈系统及时反馈信息,是模式减少决策失误的保证。
“五机制”运作模式指:
⒈健身俱乐部经费筹集机制;
⒊健身俱乐部教练员队伍建设机制;
⒋体育健身俱乐部会员管理机制;
⒌健身俱乐部品牌建设机制;这一模式可为健身俱乐部的顺利组建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