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片文章,觉得不错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信息来源:廖麟荣摘于《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中枢损伤后肌肉的过度兴奋不是均匀分布于躯体的所有肌肉,在痉挛患者成对的主动肌-拮抗肌中,两者都减弱,但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兴奋更加过度,当较多兴奋的主动肌与较少兴奋的拮抗肌(无负荷)相抗衡时,肢体关节就固定在异常关节位,主动肌挛缩,出现畸形,损害目的性功能运动。此时,全身的(口服)或局部的(鞘内)治疗虽可改善体位和症状,但对功能改善无益,因为这些方法同时降低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兴奋性,使外周肌无力加重。为改善功能,提倡局部治疗,即选择性降低单个过度兴奋肌肉的兴奋性或选择性拉长挛缩的肌肉,牵张则是满足这个要求的主要物理治疗方式。
动物资料显示牵张能促进肌肉生长和降低牵张反射兴奋性。牵拉健康肌肉会大量增加肌纤维数量,其效果比锻炼更显著。持续牵张能促进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丝的产生和新的肌节在串联和并联方向上的生长。对啮齿动物持续牵张数周可提高其肌肉的重量和长度、肌节在串联上的数量、型纤维的横截面积和肌肉蛋白质含量。对大鼠进行每天30 min 的间断牵张足以阻止瘫痪肢体在缩短体位下肌节丢失和肌肉萎缩,而每2 天15 min则达不到这个效果。当肌肉在收缩时或收缩后立刻受到牵张并被拉长后,再回到原来的长度时,肌梭的传入率和牵张反射都会减低,这可能是因为当肌肉回到正常长度时梭内肌松弛,减少了肌梭的传入。
临床资料中:
①短暂牵张(数秒):痉挛患者和正常个体一样,在牵张状态下收缩肌肉后,牵张反射降低。Schmit等提供资料显示在重复大幅度的关节运动后,肌张力有短暂的显著下降。痉挛肌肉仅收缩1次,这种下降就消失,而正常肌肉则能在连续≥3次收缩后保持这种下降。正常肌肉在短暂牵张状态最大主动收缩能产生比静息时更大的收缩力量;而痉挛肌肉则没有类似的现象。
②持续牵张(数分钟到数小时):已有至少3个对照研究显示,在1次30 min~3h的持续牵张后痉挛减轻。其中1个研究表明产生的牵张作用越大,痉挛肌肉张力下降越大。另有对照研究发现持续牵张可同时促进被牵张肌肉及其拮抗肌的自主控制。对痉挛性下肢轻瘫患者进行髋关节内收肌单次牵张能提高髋关节主动外展3°~16°。
③慢性牵张(数天到数周):3个对照研究显示应用模具或动态夹板进行慢性牵张后痉挛和痉挛性张力障碍得到改善,ROM增大,其效果比传统被动ROM训练显著。对脑外伤患者应用模具牵张1周(每天24h)能有效纠正踝跖屈,但短时间制动完全解除后,肌肉过度活跃常再次出现,这说明为了防止关节挛缩,每天在牵张位制动必须是慢性的(至少数周到数月)。实际上,有3个因素可能与慢性牵张防止或治疗挛缩的效果有关:牵张的强度、每天的牵张时间和持续的天数。Brouwer等对脑瘫患者足底屈肌应用模具,背屈位牵张能使被牵张肌肉力矩增强,足底肌的功能改善。另有报道对痉挛性下肢轻瘫患者髋内收肌的长时程牵张会降低其水平行走的能量消耗。为了达到最好效果,慢性牵张应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及早应用,因为肌肉的快速改变在缩短体位下制动仅数小时就能观察到。
关于痉挛与挛缩的牵张方法一直缺乏对照研究,更多地建立在理论和个人经验基础上。目前据受限程度从小到大依次应用下列4种方法:
①被动ROM训练:这些训练主要是治疗师手法牵张缩短的肌肉,用数分钟作高负荷短暂牵张。但如前所述,它对降低痉挛性张力障碍和增加ROM 的效果不如模具和动态夹板。另一种被动ROM 训练的形式自我牵张,其效果还未被评价。对于远端肌肉,患者可以自己作ROM 训练,这取决于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能力和治疗师的指导。自我牵张使每天的牵张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节约治疗师的时间,加强肢体知觉和减少废用。
②动态夹板:其目的是促进慢性牵张的同时避免制动。动态夹板可应用于矫形手术后,特别是上肢矫形术后,以允许功能性活动。
③静态夹板:与模具相比,后者虽能提供更佳的慢性牵张,但很难移除,而静态夹板容易移除,利于监测ROM 和皮肤血管情况,便于定时主被动运动。静态夹板有一个根本的缺点,就是在穿戴时妨碍了自主运动、感觉传入,从而促使废用。对于是否及何时应用夹板,还缺乏对照研究的证据。对于夹板的位置,有作者坚持在最大牵张或最大ROM 处放置夹板会增加痉挛,但这种理论缺乏科学根据。据影响较大的抗痉挛理论,大多数经典指南建议关节宜在休息位(例如前臂在旋前和旋后之间,腕10°~15°伸展,近端指关节45°屈曲)或是在根据Bobath理论的反射抑制位(例如腕30°伸展,掌指关节45°屈曲,手指外展) 制动。
④模具与系列模具:为了拉长肌肉和减轻痉挛,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系列模具,它具有良好的顺应性和进行性牵张的优点,它把每个模具所获得的ROM 增大合并成连续的模具变化。每个模具根据痉挛程度、挛缩时间和程度及每天对循环、感觉和戴模具肢体的活动的监测情况戴1~10 d。有对照研究表明,系列模具对改善脑瘫患儿腓肠肌的紧张与肉毒毒素注射的效果相同。模具主用于无严重痉挛的显著挛缩。显著挛缩会导致明显功能性ROM 丧失,这使挛缩部位与模具更相适应。模具的位置通常是在次最大ROM(最大范围减去5°~10°)。在存在不稳定骨折、皮肤破溃或循环不佳时,不提倡用模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