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之再骑药王山



骑行队伍沿县道X314一路向西北方向骑行到庄里,再沿庄里新建成的“锦屏大道”向北缓坡向上到达长春乡。

因为从长春乡开始就要进入山区了,山里没有补给的地方,所以必须在长春乡或者庄里镇吃点饭补充些能量才能进山。长春乡街道上几乎没有饭馆,经路人介绍,在街道西边的山西村里有一家泡馍馆,正好可以补充能量。

吃过饭,大家沿着梅峪路向东一路顶风骑行,路旁经过唐简陵乳台。

从三条沟村开始上坡进山,整整3公里陡坡,直达石塬村。



石塬村是全程最高点,海拔997米。从石塬村再经塬疙瘩、文昌村一路起伏下坡才能到达药王山景区。所以如果原路返回的话,还要再翻一次石塬村的山巅。

从石塬村俯瞰山下梯田。

路旁的百年古树。

药王山景区分为南庵和北洞两部分,凭旅游年卡可不限次免费参观整个景区。我们首先到达南庵景区。

南庵是孙思邈的归隐之地。根据介绍,唐高宗上元元年(673),已是百余岁老寿星的孙思邈称疾归隐于馨玉山南庵,他在这里继续修身养性,悬壶济世,并带领弟子总结一生行医经验得失,撰写了他的医药巨著《千金翼方》。在本草、伤寒、养生及治石炼丹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两书共60卷,含方论8100余首,涉及中医药的多个方面,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孙真人隐居地是现代人根据唐时医家居住布局,特别是孙思邈《千金翼方》中《退居篇.缔创》中描述的房屋建筑结构仿建的,但和药王的要求尚有距离。隐居地中现存有药王炼丹炉。

堂屋。

堂屋门前的石虎。

石龙。

堂屋内正中间孙思邈雕像。

左侧有壁画“坐虎针龙”和人物造型。传说孙思邈曾为猛虎和蛟龙医治过疾病。

堂屋右侧的壁画“唐王拜药”和人物造型。传说唐王李世民曾请孙思邈医治好了母亲的疾病。

药房。

房内左侧壁画“千里拜师”和人物造型。孙思邈善于向有经验的医生求教。青年时期,孙思邈不惜长途跋涉,过洛河,出潼关,到千里之外的中条山拜师。他与师父一同采药、问诊,一起谈医论方。两年后,孙思邈学成下山。

中间墙上的壁画“孝敬父母”。孙思邈说:“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是孝敬父母的典范。

壁画“命阿是穴”。描绘了孙思邈发现和命名“阿是穴”的故事。

孙思邈雕像。

丹房。

孙思邈曾潜心研究丹药炼制和服食。

公元618年,孙思邈转隐终南山和青华山巅,与净业寺高僧道宣往来甚密。

孙思邈精通道学,曾写有《会三教论》一书,三教指儒、道、佛三教。

起居室。

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被孙思邈收录于《千金方》中。

唐高宗“东巡洛阳”。

堂屋内正中间孙思邈雕像。

左侧有壁画“坐虎针龙”和人物造型。传说孙思邈曾为猛虎和蛟龙医治过疾病。

堂屋右侧的壁画“唐王拜药”和人物造型。传说唐王李世民曾请孙思邈医治好了母亲的疾病。

药房。

房内左侧壁画“千里拜师”和人物造型。孙思邈善于向有经验的医生求教。青年时期,孙思邈不惜长途跋涉,过洛河,出潼关,到千里之外的中条山拜师。他与师父一同采药、问诊,一起谈医论方。两年后,孙思邈学成下山。

中间墙上的壁画“孝敬父母”。孙思邈说:“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是孝敬父母的典范。

壁画“命阿是穴”。描绘了孙思邈发现和命名“阿是穴”的故事。

孙思邈雕像。

丹房。

孙思邈曾潜心研究丹药炼制和服食。

公元618年,孙思邈转隐终南山和青华山巅,与净业寺高僧道宣往来甚密。

孙思邈精通道学,曾写有《会三教论》一书,三教指儒、道、佛三教。

起居室。

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被孙思邈收录于《千金方》中。

唐高宗“东巡洛阳”。

“太宗御道”,孙思邈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悬丝诊脉”,李世民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曾亲临药王山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现在药王山南庵还留有唐太宗御道石碑一通。

壁画“魏征问史”。孙思邈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唐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命魏征等人编纂南北朝以来的历史,在撰修过程中曾多次访问和请教孙思邈。

魁星楼又称“文昌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卷洞式,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上层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于清康熙五年,四周回廊,门窗互通,因内有“魁星点斗”和“送子观音”塑像,也称“百子楼”。

下层“静明宫”。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碑。

文昌阁内的送子娘娘。

阁楼顶部魁星塑像。

文庙。

文庙内“至圣先师”孔子塑像。

药用植物标本展。此处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在清代三清殿、玄元殿基础上合并改建而成的“七间殿”,曾作为孙思邈祀殿使用。







“药用植物标本展”共展出标本544种。

元殿,建于元至元年间。

元殿内东西墙壁上的元代壁画《朝元图》。

四帝二后《朝元图》是陕西境内保持至今年代最早的道教宫观壁画,高3.7米,长8.9米,面积约72平方米。主要内容为道教六御(即四帝二后):北极紫薇大帝、玉帝、后土、勾陈天皇大帝、东王公、西王母。该壁画针对朝拜者而作,是展示道教守护神,保佑朝拜者的一幅与民俗信仰紧密相关的壁画。

金殿,始建于宋嘉佑四年(1059),金大定九年(1169)扩建,故称“金殿”,是孙真人座殿,为药王山现存的最早建筑。金殿内陈列着一具在南庵上院出土的唐代石棺,被考古界认为是陕西发掘的石质葬具中雕饰最精美的石棺。



这座唐代石棺于1984年11月出土,棺内有少量骨灰,未见墓志。石棺由基石、须弥座、棺体三部分构成。棺体正面线刻飞天,并浮雕飞龙;背面线刻飞虎,彰显墓主人身份尊贵。棺盖上串枝莲花下,一对鸳鸯口衔荷叶,立于莲花之上,构思精妙。须弥座束腰处瑞兽图案栩栩如生。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姑母昭阳公主曾在此结庵为尼并圆寂,此棺疑为昭阳公主的骨灰棺。






石棺椁。






石棺椁。

石墓门。

药王手植柏又名唐柏,传为孙思邈亲手所植。

碑廊中陈列着宋至民国碑石31通,皆为南庵原存。





参观完南庵 ,骑友们又来到北洞景区。北洞景区主要由药王洞和后人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寺庙、碑林及摩崖石刻等景点构成。

景区石碑。

沿着盘山公路向东骑行上山,直到最高处观光车乘车点上,从这里正好能看到对面山上的楼阁建筑。

首先在乘车点附近参观“碑林”。




然后扛车从台阶上下到下一层通道上向西推车游览。

路过“醉仙亭”,骑友们纷纷在摩崖石刻处拍照留念。

最后来到北洞核心景区“药王大殿”。

药王大殿建于明代,整体布局为“回”字形。

大殿内塑有药王孙思邈的雕像,塑像身后有一个神秘洞窟——太玄古洞。

太玄古洞也称“龙穿洞”、“真人洞”、“药王洞”等,年代久远无考,据传此洞长40华里,直通铜川耀州瓷的老瓷场黄堡镇,据说每年庙会时前洞烧香,烟气会从后洞冒出。太玄古洞是整个药王山上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

参观完药王大殿,也就结束了整个药王山的游览。下山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药王山前门下山,经耀州区、梅家坪、富平县一路下坡返回;二是再次翻越石塬村到富平县返回,只是难度会增加近一倍。

部分骑友毅然选择了第二条路线,再次翻越石塬村下山,然后从梅峪路经桐树壕、丑家南壵、雷村乡、X222、宫里镇到达富平县城。

在富平县城,阎良骑友无疆、铁钜、纯爷们、降龙与富平骑友修篱种菊、甘雨、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以及骑行唐夫妇等九人相约一起聚餐,热情的富平骑友甘雨和修篱种菊还特意回家取来了珍藏老酒与大家分享。阎富骑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骑”乐也融融。
下面是参加本次骑行的各位骑友:

阎良骑友:艾马

宏图大展

纯爷们

忽悠哥

降龙

随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