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庄里两地骑友携手骑行:铜川药王山穿越之旅
标签:
骑行无疆阎良庄里药王山 |


通向山顶石塬村的水泥路路边长着很多野生酸枣,骑这条路一定要注意地上被风吹落的植物刺,很容易扎胎。

陡坡虽然只有三公里,但要一口气骑上去还是比较费劲的。

全体队员顺利到达此行最高点——石塬村广场。

石塬村广场附近有一座废弃的破庙,

庙里破败不堪、空空如也。

但庙里的墙壁上依稀能看到一些过去遗留的壁画。

东西墙壁上都有,而西边墙壁上的更清楚、内容也更丰富。

甚至颜色、线条都很清楚。

看样子这些壁画应该有些年头了。


粗大沧桑的树干预示着其古老的树龄,翠绿如盖的枝叶彰显着其勃勃的生机。


经过大约5公里的陡下坡,到达药王山景区南庵附近的南山亭。药王山景区分为南山和北山两部分,中间是山沟河道。南山有南庵景点,北山有北洞、碑林、摩崖造像等景点,每个景点都有检票点,进入需要出示门票。景区的山并不太高,沿台阶而上也就几百米距离,整个景区转下来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左右。

南庵大门内的“中国药王山”石碑。

药王孙思邈雕像。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医学界、道士,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兼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唐代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

文昌阁大门两侧立柱上有楹联“人生只为一张纸少考点试,世事才是万卷经多读些书”。

1985年南庵出土的石椁,石椁内有一座石棺,棺体与须弥座均为磬玉石,是唐代僧人的骨灰棺,十分珍贵。

存放于南庵的元代著名道士谭真君所书“龟蛇”二字碑是全国不可多得的碑石精品。

南庵西碑廊保存有宋、金、元、明、清碑刻三十余通,其中不乏珍品。


大家在通元桥上合影留念,背后的山上有“中国药王山”几个金色大字。

通元桥南面有座戏楼,也叫太玄洞戏楼,建于清代,为每年二月药王庙会期间“伶人献技之所”,从清初开始使用,至今不衰。

戏楼旁有一座“忠隐医圣坊”和一通清咸丰年间的《重修太玄洞戏楼碑记》的石碑。

通元桥的北面是登山之处,下面立有六通石碑,包括“药王山”省重点文物保护碑、“药王山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等。

登山路径。

登山的石台阶两侧石栏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雕塑,每尊石雕的头、面部都被人抚摸得光滑锃亮。

貔貅。

铸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的铁旗杆,旁边立有石兽。

嘉靖年间的“五台山”石碑,说明药王山也曾有“五台山”之称。

“天下第一山”石刻。

龙池洗手:龙池之水系药王洗药之水,夏不秽、冬不涸,传说洗眼则目明,洗耳则耳聪,浴足则轻身,为当地群众洗浴祈福之水。

北洞财神殿。

祈福金身弥勒佛。

北朝晚期的石塔,由整块磬玉石雕成,通高2.62米,方形十级,四面共有造像四百零四尊。

药王大殿是北洞景区的核心,建于明代,内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也称太玄古洞,年代久远无考,据传此洞长40华里直通铜川耀州瓷的老瓷厂黄堡镇,每年庙会时前洞烧香,后洞都会冒烟。

医方碑碑亭内置医方碑五通,四块《千金宝要》碑,刻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碑上的900多副常用药方是宋代人郭思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书中选的,可称普及本。另一石碑为《海上方》上刻卫生常识和常用验方100多副。

位于西面通高4米的圆雕坐佛造像。

东面有一尊弥勒菩萨坐像。


在景区正门入口处合影留念。景区正门一般是不允许游客骑自行车或开车进入的,景区内有景交车运送游客到各景点,单程票价5元。


纪念馆规模很大,主要展览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医药著作及学术贡献,以及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等。须持身份证件免费兑换门票参观。





骑行时间:2018年09月01日
骑行路线:阎良—富平—庄里—石塬村—药王山—耀州区—梅家坪—庄里—富平—阎良
骑行距离:全程100公里
骑行路况:柏油路+水泥路,有部分爬坡路段
骑行难度:☆☆☆☆☆☆☆☆☆☆
更多原创骑行文章,请关注“阎良骑行爱好者群”公众号:
前一篇:丝路骑行之兰州~敦煌
后一篇:三地骑友,两座大山,一日骑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