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骑大峪口,探秘莲花洞

标签:
骑行无疆阎良大峪莲花洞 |


本人:无疆,本次活动组织者和领队。

队员:孤独的狼,骑行大神一枚。

队员:降龙,有丰富登山经验。

队员:石头,不喜欢游玩,只喜欢骑车,每次出行都自告奋勇为骑友看车子。

队员:天路,有丰富登山和领队经验。

队员:铁钜 ,本次骑行活动的后勤保障。

队员:笑一笑,自告奋勇为本次探洞的队员把守洞口。

队员:野狼,骑行大神一枚。

队员:月亮,骑行大神一枚,自告奋勇做本次骑行的压队。

队员:糖豆,骑行女强人一枚。
第一天:骑行秦岭大峪口+河道戏水避暑+品尝美味鳟鱼,骑行约97公里。

从阎良至秦岭大峪的路线在此就不多做介绍了,在上次骑行大峪时已详细介绍过,可参考上期博文:《周末4+2骑游度假之骑行大峪口+穿越嘉午台》。上图是在通过长安区引镇时,经过一段修路路段,大家扛车通过。

由于前几天连续降雨,导致河水暴涨,秦岭大峪口最近一直处于封山状态,可能是我们运气较好,周六开始允许游客进山了。清晨6点从阎良出发,中午在引镇吃午饭,下午13点30分骑友们正式进入大峪口。

途径大峪口水库,看到旁边的泄洪道正在排水泄洪,看来上游的降雨量一定不小。
在美丽的大峪水库边,“月亮”为骑友们导演造型,拍照留念。

在山里一家农家乐门前休息时看到农家乐里养的一只大乌龟,

这只乌龟足有十几斤重,据说已有四十年龟龄。

进入大峪口后一路上坡,又赶上中午炙热天气,让大家骑的都很辛苦。

经五里庙、十里庙、擂鼓石,最后骑行到鲜峪口附近入住农家乐,这短短的不到八公里路程,我们骑行了将近两个小时,于下午15点13分到达。选择这里入住是因为距明天登山的地点不太远。整个大峪里五里庙到十里庙之间的农家乐最多,过了十里庙再向上农家乐越来越少,价格也较贵。

农家乐里养的鳟鱼和中华鲟。

从农家乐门口的停车场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人头山。

放大后拍摄的人头山,真的很像一个人的上半身。

人头山,户外驴友经常攀登的山峰之一,也许下次也会成为我们骑行+登山的目标。

我们骑行到目的地农家乐安顿好后,大家相约到附近的大峪河道中游玩。

山路旁不时会遇到这样的简易小庙,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或土地神的画像。

路旁晾晒的野蒜。

这次来大峪,感觉河道里的水量比半个月前明显加大了,水流也加快了很多,河道里几乎没有游客。冰冷的河水终究抵挡不过一颗爱玩的心,几位男士已经迫不及待地下河了。

女士们也不甘落后加入了进来。

一场硝烟味十足的水仗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几番混战,大家全部湿身无人幸免,清爽的凉意立马驱走了酷暑。

晚饭当然少不了山里的特产:鳟鱼和土鸡。

土鸡为“一鸡两吃”,

一半红烧吃肉,

一半清炖喝汤。

鳟鱼自然首选金鳟,城里人难得一尝的美味。
吃饱喝足,大家又相约到山里徒步行走了一圈,愉快的第一天结束了!

继续徒步上坡前行,前方有一处冷水鱼养殖场。

骑友们来到养殖场参观。

养殖场的介绍。

养殖场内的鱼池里通过循环不断的河水养殖了不少金鳟、虹鳟等鱼品。

前往峪里的水泥路,越向前似乎坡度越大。

在“甘沟口”附近终于看到前方路旁有一块较大的灰色指示牌,

指示牌上标明了前往莲花洞和南佛寺的方向,从这里到达莲花洞约3.6公里。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为早上8点20分。

按照指示方向要过一座桥到达河道对岸,

路旁的巨石上书写着“莫忘回头”的字样。

这座桥一半铺着钢板,一半是水泥路面,桥对面的小路旁有一座破旧的小庙,庙门紧锁。

河道里水流湍急。

过桥后,沿着小庙左侧小路开始爬山,这条路仅有一人宽,时而是沙土路,时而是石头台阶路,

路旁有块巨石上写着“清凉世界”,

上山的小路旁长满了杂草,也有一些树木,即使是炎热的夏季,走在这条小路上也不觉得多么热。

一路上有很多写着文字的巨大岩石,

“濯尘”。

前行约600米后,路旁出现了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土地神。这时时间为 8点33分。

小庙后面道路两侧各有一间瓦房,左侧瓦房是“菩萨殿”,

菩萨殿前的石器显得有些年头了。

右侧瓦房是两间厢房。

再向上前行十几米就能看到前方有一座更大的建筑群。

山路旁巨石刻字“禅境”,

“老实认真”。

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南佛寺”,从前方的台阶直上可以继续上山,也可以拐入右侧的寺院,从右侧的小桥过去也可以直达寺院。

我们从右侧小桥过河,前方有“南佛寺”字样的巨石,

后面巨石下有一座佛龛,

顺着旁边的台阶可以进入寺院。

南佛寺庙门。到达南佛寺的时间为8点37分。

穿过庙门,还需再上几级台阶方可到达寺院主殿。

寺院最右侧山上有一些破旧的建筑,台阶上注明上面有狗,不许游客进入。

寺院主殿,

殿门上方匾额“润泽世风”,里面供奉着几尊玉佛像。

寺院左侧的小桥。

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巨石。

登上上山的台阶,回首俯瞰,中间是河道,河道左侧是寺院全貌,右侧是上来时的登山路。

再向山上看,前方似乎还有一座小庙,有一个白衣女子正站在庙门前。

登台阶而上,在一片空地中,正中间有一间主殿,

左侧的小庙,就是刚才白衣女子站立的地方,

右侧还有一间庙宇。

主殿后方还有一座小庙,

白衣女子正在这里上香许愿,看样子是位在此修行的居士吧。

站在院子中可以仰望后方群山。

走一段,又看到前方高处有一座石头建筑。

上去看 ,又是一座庙——无生老母殿。无生老母起源于明代中叶出现的罗教,创始人为罗梦鸿。在罗教及其支派的理论中,无生老母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

老母殿旁边的小庙。

上面还有一座关帝庙。到达这里的时间是9点30分。

里面供奉武财神关公雕像。

院子中有一位长发苍髯的道长与休息的骑友相谈甚欢。

院子里的村民主动为骑友们提供热水、板凳,非常热情好客。稍作休息,洗把脸,灌满水壶继续攀登。

向上徒步没多远又见一座寺院。

这座寺院名曰“莲花寺”,看起来距莲花洞越来越近了。这时已经9点50分了。

进入山门,寺院里有一座主殿,

主殿内供奉的菩萨像。

骑友们在院子中与寺院的和尚攀谈。

从寺院旁边的台阶继续向上攀登,此时山上的风刮的非常大,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遥望远处山脉。

从“莲花寺”向上攀登没多久就到达了一处叫做“莲花洞”的房屋前。此时是10点03分。

进门第一间屋子里左侧是睡觉的床,右侧墙上挂着一些书法墨迹。

穿过这间屋子,后方一座小院,院子前方还是一间屋子,屋门上方有“莲花洞”匾额,两侧有楹联“闲人高士隐南山,莲心道骨入凡尘”。门旁还立有两通石碑,一块是“莲花洞光明碑”,记录了为建莲花寺前殿捐款人员的名单。

另一通石碑是“莲花古洞碑记”,上面记载:莲花古洞,在唐初时期,火烧翠花宫,闪出莲花洞。莲花老母现身,为大众求生。××光大师居住咸宁马腾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三日,于莲花洞塑造三尊铁像,×××灵特道人董木云、礼泉县农锭焊企火匠罄上。大峪莲花洞有数十亩面积收入。南至长桥,北至皇头梁,东至铁山,西至牛梁。庙内有花轿、推车、有前后殿、地下宫。过去西甘村村南有莲花洞庙地十亩,在文革中被毁。八四年西甘村和韦曲邵大居士及十方居士,重建大殿三间。早先韦曲西甘村二居士王太庸负责兴会,每年定于三月初一、六月十九,给菩萨作圣××。魏巍的终南山,千年的莲花古洞,将吸引着广大的善男信女,诚心拜佛进香。香火茂盛,×心敬佛,佛光普照。为了办好佛教事业,增强人们热爱祖国,净化人们精神灵魂,心慈善×的道德作风,丰富人们的生活境界,修建千年莲花古洞前殿,由西甘村居士张利霞投资主×并感召十方善男信女的资助,齐心协力于2002年四月八日圆满竣工,功德无量。特将诸位居士捐资三十元以上者碑上留名,流芳千秋。(个别字迹看不清楚,以“×”代替)

进门迎面是三位菩萨像,中间是观世音菩萨。佛像旁有一条通道通向后方的莲花洞。

左侧莲花仙子塑像,

右侧莲花老母塑像。

顺着旁边的通道进入莲花洞中,洞内黑暗潮湿,需要打着手电筒才能看清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背后还有一座菩萨雕像。

这个洞穴还算是比较正规的圆洞,直径约三、四米,空间开阔,前方岩壁上又安装了一道门,

门旁有一尊披着黄色袈裟的铁佛像。

从门进入,里面是一处更加宽敞的空间,正前方一朵倒挂的巨大石莲花映入眼帘。

这就是传说中有上千年历史的石莲花,高约3米,径宽2.5米,初次看到,非常震撼,真是自然造化、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品尝,

果然味道甘甜,好似圣水一般,大家逐一品尝,后悔没带空瓶,否则一定要灌一瓶回去与家人分享。

石莲花后方似乎还有一朵莲花,但没有前面盛开的大。

用手电筒照射旁边石壁上的小洞,里面还藏有钱,应该是哪个善男信女放入的香火钱吧。

四周的岩壁上还有很多形状怪异的钟乳石。

洞顶部还挂有一个红布状的装饰。莲花洞总共只有约七八米深,洞内除了黑暗并无其他危险,适合大众游客前往观赏。

出莲花洞,继续向上徒步攀登,四周群山环绕。

前方有一个路口,左侧是通向“黑洞”的路,右侧是通向山上另一处庙宇。

注意观察山壁岩石上写有“古洞”二字。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是10点29分。

从路口拐弯上山会再遇到一处路口,右侧是通往黑洞的路,左侧直走几米远就到达了一处崖顶,爬上岩石,前方悬崖处是一个拍照的好地方。

大家纷纷在这里摆出造型拍照,

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些相同姿势的照片。

拍完照片返回路口顺右侧道路下坡,前面有一间瓦房。

房间门前挂着“清静道场,游人止步”的警示语。

房门上方挂“安乐宫”字样牌匾,我们到此的时间为10点38分。

进门里面有一座弥勒佛塑像,从塑像旁边可穿房而过。

后面是一个院子,院子左侧是山崖,右侧有几间瓦房,有一位女居士在此修行。

中间大殿里有和尚正在点香。

正前方还是一间瓦房,从这间瓦房穿房而过,后方就是通向“黑洞”的路径。路并不长,但很窄,路旁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山坡,都是土石路,比较湿滑。

经过十几分钟的行走,通过那条湿滑的小路到达洞口,另一队的探洞者早已在洞口等候了。现在的时间是10点56分。

此行年龄最小的一位同行者也都自己一路攀爬来到了洞口前,真是厉害。

洞口的海拔将近1800米,洞口旁有座小庙,

洞口另一侧地上立着一块碑,上书“必应”两字。

这就是“黑洞”,也称“老洞”或“莲花老洞”。这个洞并非圆形,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窄缝山洞,确切说应该是山缝。缝隙的宽度仅容一人通过,转身都困难。而上下则高达数米,人进入缝隙中,既无法上到顶,因为太高;也不能下到底,因为底部太窄,只能从中间通过抓、抠、登、踩两侧石壁上的窝窝或突出的岩石,或下方放置的粗木前行。而且它还不是一个直洞,需要一会儿在缝隙中向上攀爬,一会儿又得顺梯子往下走。据当地人介绍该洞穴长达几百米。

刚进入石缝,看到一个破旧的木梯斜靠石壁上,但梯子上方却没有什么出路,要深入洞穴只能从梯子下方的小孔猫腰钻进,由于空间狭小,一定要注意碰头,幸亏我们带着骑行头盔,就这都碰了好几次头。

从小孔钻进后空间稍微变大,踩着岩石前行不到三、四米远的地方就无法前进了,因为前面是一个深不见底的窄缝深洞,很多探洞者在这里都退缩了,因为下面真的让人很恐惧,湿滑的石壁,黑漆漆的洞底,如果一不小心抓不住或踩不稳都可能会掉落下去。

通过手电筒的照射观察,发现这个洞深最起码有五六米,

洞的一侧装有供人上下的铁棍,大约相隔不到一米一个,窄窄的缝隙也仅容一人上下。经过大家商量,决定用我们带来的绳子绑在探洞者身上作为安全绳,另一端绑在洞口的石头上,并且留人看守,通过慢慢放绳子把人放下去。

就这样一个一个放了下去,最终骑行队伍和坐车队伍中各有三名队员,总共六人顺利下洞进行深入探究,其余人则在洞口守候。

洞壁上湿滑无比,手抓着都是水或泥,一会儿就感觉到手刺骨的冰冷,

幸亏石壁上有很多可以踩踏的小坑或凸出的岩石,即使这样,也得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才敢下去。

崖壁上镶嵌的铁棍。

顺铁棍向下攀爬。

进入洞底,


大家一个接着一个顺利爬上木梯,继续前行。

走了没多远又是一个向下的木梯,需要顺梯子再往下走。

可以看到下面的空间比较大,

大家又依次下梯子。

继续顺着狭窄空间前行,

前方豁然开朗,一个较大的圆洞空间出现了,洞壁的石台上刚好有蜡烛,大家点燃了蜡烛预防洞内缺氧。

蜡烛台和地上的贡品。

顺着岩洞前进。

前方有一堆乱石,登上岩石才发现前面是一片水潭,潭水清澈碧绿,前方遥不可及。

大家用手电筒照亮池水,狭长的洞穴不知通向何处。

“月亮”用洞内找到的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竿探底,深不见底。

池水的右侧可见有一条很窄的通道台阶通向洞内,只是早已被水淹没了将近两米,可能是近期雨水太多的缘故,导致洞内积水上涨淹没了通向洞内的唯一通道。这应该就是传说中“黑洞”里的“三道海(深潭)”中的第一道吧,这道海是最深的一道,也最难通过,据说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水不深的时候,从池水一侧的台阶慢慢通过,但是也非常险峻,因为崖壁有时呈近70度角,只有手脚并用才可慢慢通行。另一个办法是水涨时,用皮筏渡河过去。游泳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池水冰冷彻骨,一般人是经受不起的。由于第一道海的阻隔,我们的探洞活动只能到此为止,无法继续前行了。即便如此也已极大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感觉不虚此行了。

崖洞四壁刻满了游客的名字,洞穴里最年轻的探洞少年“苏一凡”也用石头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参观完洞穴,大家按原路返回。

走出洞穴的我们都已灰头土脸,像刚出矿洞矿工。此刻的时间是11点58分,刚好探洞进行了一个小时。

所有参与探洞者和把手洞口的人员一起合影。

走出洞穴,感觉外面实在是太暖和了。

短暂休息后,大家启程下山。
在此特别感谢出发时送我们一程的骑友“骑兵”,和返程时迎接我们的骑友“润雪兆丰年”、“多多”、“骑行小黑马”、“华盛龙”、“乐也”、“颜如玉”等人。
总结一下探“黑洞”的几点注意事项:
1、绝对不能一个人探洞,至少需要组成三个人以上的团队,洞口应该留守一人。
2、一定要穿防滑登山鞋,否则洞内岩壁湿滑,容易踩空,后果不堪设想。
3、一定要戴头灯,这样可以解放出双手,以便手脚并用攀爬。
4、最好带上登山绳索,作为安全绳使用。
5、进入大峪后,除电信外,移动、联通均无手机信号,而登上山后,所有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因此最好带上对讲机,以便联系。
6、洞内狭窄,身材高大魁梧者不方便进入;背背包者也不便进入,背包可放在洞口。
7、入洞前应将身上的钥匙、钱包等小东西放在洞口,因为在洞里一旦掉落将可能无法拾取,即使带手机也一定要拿稳拿好。
8、洞深处最好点燃蜡烛前行,以便测试氧气含量是否稀少。
9、最好穿件旧衣服或者便于清洗的雨衣一类的薄衣服入洞,因为洞里阴冷可以防寒,洞壁狭窄有泥水,容易弄脏衣服。
10、探洞时,如果能请上当地有经验的村民领路绝对可以事半功倍。
本次骑行大峪+登山探洞,骑行难度约占总体难度的30%,登山难度约占30%,探洞的难度和危险度综合起来约占40%。
其实最大的考验有两点:第一,你是否有胆量、有勇气进入洞穴?第二,爬完山、探完洞是否还有体力坚持骑行近100公里回家?
所以,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考验,既要有勇气、胆量、毅力,还要有耐力和体力,最终你将获得的是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和体验!






这只乌龟足有十几斤重,据说已有四十年龟龄。


经五里庙、十里庙、擂鼓石,最后骑行到鲜峪口附近入住农家乐,这短短的不到八公里路程,我们骑行了将近两个小时,于下午15点13分到达。选择这里入住是因为距明天登山的地点不太远。整个大峪里五里庙到十里庙之间的农家乐最多,过了十里庙再向上农家乐越来越少,价格也较贵。

农家乐里养的鳟鱼和中华鲟。

从农家乐门口的停车场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人头山。

放大后拍摄的人头山,真的很像一个人的上半身。

人头山,户外驴友经常攀登的山峰之一,也许下次也会成为我们骑行+登山的目标。


山路旁不时会遇到这样的简易小庙,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或土地神的画像。

路旁晾晒的野蒜。

这次来大峪,感觉河道里的水量比半个月前明显加大了,水流也加快了很多,河道里几乎没有游客。冰冷的河水终究抵挡不过一颗爱玩的心,几位男士已经迫不及待地下河了。

女士们也不甘落后加入了进来。

一场硝烟味十足的水仗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几番混战,大家全部湿身无人幸免,清爽的凉意立马驱走了酷暑。


土鸡为“一鸡两吃”,

一半红烧吃肉,

一半清炖喝汤。

鳟鱼自然首选金鳟,城里人难得一尝的美味。
第二天:登山+探洞+骑行返回阎良,徒步登山往返约12公里+骑行96公里。

清晨六点准时起床,吃过早饭后退房并收拾装备,七点五十开始出发。骑行队伍中除一人自告奋勇留守农家乐帮助大家看守自行车和行李外,其余九人全部进山。上图是正准备登山的骑行队员合影。

开车队伍十人全部进山,上图是部分人员合影。

从我们所住的农家乐到登山的路口大约还有近两公里的路程,骑行队员全部徒步前往。前行大约几百米,在新贯寺村附近看到河道上有一座拱桥,旁边河道里还有一块巨石。

巨石上有红色文字“西翠花道场”。这里应该就是前往“西翠花”的登山路口,也是以前驴友经常穿越的一条路线,从这里进入登山,可以经西翠花、终南草堂、圆音禅寺、朝阳洞到达莲花洞,最后再从甘沟口下山。不过通过向附近村民打听,这条路虽然也可以到达莲花洞,但路上岔路较多,攀爬难度也较大,因此不建议走这条路。因为我们下午还要骑行近100公里赶回家 ,因此不能选择这条穿越路线探洞。

路口有个绿色的指示牌,上面标注了通向的景点方向。这是我前一天晚上拍摄的画面。

继续前行,前面一家鳟鱼馆旁伫立着一尊青铜雕像,旁边文字介绍,这座雕像的主人公是西汉后将军赵充国(前137-前52),神爵元年,以七旬高龄率大军平定河湟边乱,建议罢兵屯田的治关策略,提出历史上著名的“屯田十二便疏”,确保了西域边疆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前面河边的石头上还有一座龙马雕塑。


开车队伍十人全部进山,上图是部分人员合影。

从我们所住的农家乐到登山的路口大约还有近两公里的路程,骑行队员全部徒步前往。前行大约几百米,在新贯寺村附近看到河道上有一座拱桥,旁边河道里还有一块巨石。

巨石上有红色文字“西翠花道场”。这里应该就是前往“西翠花”的登山路口,也是以前驴友经常穿越的一条路线,从这里进入登山,可以经西翠花、终南草堂、圆音禅寺、朝阳洞到达莲花洞,最后再从甘沟口下山。不过通过向附近村民打听,这条路虽然也可以到达莲花洞,但路上岔路较多,攀爬难度也较大,因此不建议走这条路。因为我们下午还要骑行近100公里赶回家 ,因此不能选择这条穿越路线探洞。

路口有个绿色的指示牌,上面标注了通向的景点方向。这是我前一天晚上拍摄的画面。


前面河边的石头上还有一座龙马雕塑。


骑友们来到养殖场参观。

养殖场的介绍。

养殖场内的鱼池里通过循环不断的河水养殖了不少金鳟、虹鳟等鱼品。


在“甘沟口”附近终于看到前方路旁有一块较大的灰色指示牌,

指示牌上标明了前往莲花洞和南佛寺的方向,从这里到达莲花洞约3.6公里。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为早上8点20分。

按照指示方向要过一座桥到达河道对岸,

路旁的巨石上书写着“莫忘回头”的字样。

这座桥一半铺着钢板,一半是水泥路面,桥对面的小路旁有一座破旧的小庙,庙门紧锁。

河道里水流湍急。

过桥后,沿着小庙左侧小路开始爬山,这条路仅有一人宽,时而是沙土路,时而是石头台阶路,

路旁有块巨石上写着“清凉世界”,

上山的小路旁长满了杂草,也有一些树木,即使是炎热的夏季,走在这条小路上也不觉得多么热。

一路上有很多写着文字的巨大岩石,

“濯尘”。


小庙后面道路两侧各有一间瓦房,左侧瓦房是“菩萨殿”,

菩萨殿前的石器显得有些年头了。

右侧瓦房是两间厢房。


山路旁巨石刻字“禅境”,

“老实认真”。

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南佛寺”,从前方的台阶直上可以继续上山,也可以拐入右侧的寺院,从右侧的小桥过去也可以直达寺院。

我们从右侧小桥过河,前方有“南佛寺”字样的巨石,

后面巨石下有一座佛龛,

顺着旁边的台阶可以进入寺院。

南佛寺庙门。到达南佛寺的时间为8点37分。

穿过庙门,还需再上几级台阶方可到达寺院主殿。

寺院最右侧山上有一些破旧的建筑,台阶上注明上面有狗,不许游客进入。

寺院主殿,

殿门上方匾额“润泽世风”,里面供奉着几尊玉佛像。

寺院左侧的小桥。

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巨石。

登上上山的台阶,回首俯瞰,中间是河道,河道左侧是寺院全貌,右侧是上来时的登山路。

再向山上看,前方似乎还有一座小庙,有一个白衣女子正站在庙门前。


左侧的小庙,就是刚才白衣女子站立的地方,

右侧还有一间庙宇。

主殿后方还有一座小庙,

白衣女子正在这里上香许愿,看样子是位在此修行的居士吧。

站在院子中可以仰望后方群山。


上去看 ,又是一座庙——无生老母殿。无生老母起源于明代中叶出现的罗教,创始人为罗梦鸿。在罗教及其支派的理论中,无生老母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

老母殿旁边的小庙。

上面还有一座关帝庙。到达这里的时间是9点30分。

里面供奉武财神关公雕像。

院子中有一位长发苍髯的道长与休息的骑友相谈甚欢。

院子里的村民主动为骑友们提供热水、板凳,非常热情好客。稍作休息,洗把脸,灌满水壶继续攀登。


这座寺院名曰“莲花寺”,看起来距莲花洞越来越近了。这时已经9点50分了。

进入山门,寺院里有一座主殿,

主殿内供奉的菩萨像。

骑友们在院子中与寺院的和尚攀谈。



遥望远处山脉。


进门第一间屋子里左侧是睡觉的床,右侧墙上挂着一些书法墨迹。

穿过这间屋子,后方一座小院,院子前方还是一间屋子,屋门上方有“莲花洞”匾额,两侧有楹联“闲人高士隐南山,莲心道骨入凡尘”。门旁还立有两通石碑,一块是“莲花洞光明碑”,记录了为建莲花寺前殿捐款人员的名单。

另一通石碑是“莲花古洞碑记”,上面记载:莲花古洞,在唐初时期,火烧翠花宫,闪出莲花洞。莲花老母现身,为大众求生。××光大师居住咸宁马腾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三日,于莲花洞塑造三尊铁像,×××灵特道人董木云、礼泉县农锭焊企火匠罄上。大峪莲花洞有数十亩面积收入。南至长桥,北至皇头梁,东至铁山,西至牛梁。庙内有花轿、推车、有前后殿、地下宫。过去西甘村村南有莲花洞庙地十亩,在文革中被毁。八四年西甘村和韦曲邵大居士及十方居士,重建大殿三间。早先韦曲西甘村二居士王太庸负责兴会,每年定于三月初一、六月十九,给菩萨作圣××。魏巍的终南山,千年的莲花古洞,将吸引着广大的善男信女,诚心拜佛进香。香火茂盛,×心敬佛,佛光普照。为了办好佛教事业,增强人们热爱祖国,净化人们精神灵魂,心慈善×的道德作风,丰富人们的生活境界,修建千年莲花古洞前殿,由西甘村居士张利霞投资主×并感召十方善男信女的资助,齐心协力于2002年四月八日圆满竣工,功德无量。特将诸位居士捐资三十元以上者碑上留名,流芳千秋。(个别字迹看不清楚,以“×”代替)

进门迎面是三位菩萨像,中间是观世音菩萨。佛像旁有一条通道通向后方的莲花洞。

左侧莲花仙子塑像,

右侧莲花老母塑像。

顺着旁边的通道进入莲花洞中,洞内黑暗潮湿,需要打着手电筒才能看清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背后还有一座菩萨雕像。

这个洞穴还算是比较正规的圆洞,直径约三、四米,空间开阔,前方岩壁上又安装了一道门,

门旁有一尊披着黄色袈裟的铁佛像。

从门进入,里面是一处更加宽敞的空间,正前方一朵倒挂的巨大石莲花映入眼帘。

这就是传说中有上千年历史的石莲花,高约3米,径宽2.5米,初次看到,非常震撼,真是自然造化、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品尝,

果然味道甘甜,好似圣水一般,大家逐一品尝,后悔没带空瓶,否则一定要灌一瓶回去与家人分享。

石莲花后方似乎还有一朵莲花,但没有前面盛开的大。

用手电筒照射旁边石壁上的小洞,里面还藏有钱,应该是哪个善男信女放入的香火钱吧。

四周的岩壁上还有很多形状怪异的钟乳石。

洞顶部还挂有一个红布状的装饰。莲花洞总共只有约七八米深,洞内除了黑暗并无其他危险,适合大众游客前往观赏。


前方有一个路口,左侧是通向“黑洞”的路,右侧是通向山上另一处庙宇。

注意观察山壁岩石上写有“古洞”二字。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是10点29分。

从路口拐弯上山会再遇到一处路口,右侧是通往黑洞的路,左侧直走几米远就到达了一处崖顶,爬上岩石,前方悬崖处是一个拍照的好地方。

大家纷纷在这里摆出造型拍照,

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些相同姿势的照片。


房间门前挂着“清静道场,游人止步”的警示语。

房门上方挂“安乐宫”字样牌匾,我们到此的时间为10点38分。

进门里面有一座弥勒佛塑像,从塑像旁边可穿房而过。

后面是一个院子,院子左侧是山崖,右侧有几间瓦房,有一位女居士在此修行。

中间大殿里有和尚正在点香。

正前方还是一间瓦房,从这间瓦房穿房而过,后方就是通向“黑洞”的路径。路并不长,但很窄,路旁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山坡,都是土石路,比较湿滑。


此行年龄最小的一位同行者也都自己一路攀爬来到了洞口前,真是厉害。

洞口的海拔将近1800米,洞口旁有座小庙,
小庙里供奉着铸铁神像。

洞口另一侧地上立着一块碑,上书“必应”两字。

这就是“黑洞”,也称“老洞”或“莲花老洞”。这个洞并非圆形,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窄缝山洞,确切说应该是山缝。缝隙的宽度仅容一人通过,转身都困难。而上下则高达数米,人进入缝隙中,既无法上到顶,因为太高;也不能下到底,因为底部太窄,只能从中间通过抓、抠、登、踩两侧石壁上的窝窝或突出的岩石,或下方放置的粗木前行。而且它还不是一个直洞,需要一会儿在缝隙中向上攀爬,一会儿又得顺梯子往下走。据当地人介绍该洞穴长达几百米。

刚进入石缝,看到一个破旧的木梯斜靠石壁上,但梯子上方却没有什么出路,要深入洞穴只能从梯子下方的小孔猫腰钻进,由于空间狭小,一定要注意碰头,幸亏我们带着骑行头盔,就这都碰了好几次头。

从小孔钻进后空间稍微变大,踩着岩石前行不到三、四米远的地方就无法前进了,因为前面是一个深不见底的窄缝深洞,很多探洞者在这里都退缩了,因为下面真的让人很恐惧,湿滑的石壁,黑漆漆的洞底,如果一不小心抓不住或踩不稳都可能会掉落下去。

通过手电筒的照射观察,发现这个洞深最起码有五六米,

洞的一侧装有供人上下的铁棍,大约相隔不到一米一个,窄窄的缝隙也仅容一人上下。经过大家商量,决定用我们带来的绳子绑在探洞者身上作为安全绳,另一端绑在洞口的石头上,并且留人看守,通过慢慢放绳子把人放下去。

就这样一个一个放了下去,最终骑行队伍和坐车队伍中各有三名队员,总共六人顺利下洞进行深入探究,其余人则在洞口守候。

洞壁上湿滑无比,手抓着都是水或泥,一会儿就感觉到手刺骨的冰冷,

幸亏石壁上有很多可以踩踏的小坑或凸出的岩石,即使这样,也得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才敢下去。

崖壁上镶嵌的铁棍。

顺铁棍向下攀爬。

进入洞底,


大家一个接着一个顺利爬上木梯,继续前行。

走了没多远又是一个向下的木梯,需要顺梯子再往下走。

可以看到下面的空间比较大,

大家又依次下梯子。

继续顺着狭窄空间前行,

前方豁然开朗,一个较大的圆洞空间出现了,洞壁的石台上刚好有蜡烛,大家点燃了蜡烛预防洞内缺氧。

蜡烛台和地上的贡品。

顺着岩洞前进。

前方有一堆乱石,登上岩石才发现前面是一片水潭,潭水清澈碧绿,前方遥不可及。

大家用手电筒照亮池水,狭长的洞穴不知通向何处。

“月亮”用洞内找到的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竿探底,深不见底。

池水的右侧可见有一条很窄的通道台阶通向洞内,只是早已被水淹没了将近两米,可能是近期雨水太多的缘故,导致洞内积水上涨淹没了通向洞内的唯一通道。这应该就是传说中“黑洞”里的“三道海(深潭)”中的第一道吧,这道海是最深的一道,也最难通过,据说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水不深的时候,从池水一侧的台阶慢慢通过,但是也非常险峻,因为崖壁有时呈近70度角,只有手脚并用才可慢慢通行。另一个办法是水涨时,用皮筏渡河过去。游泳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池水冰冷彻骨,一般人是经受不起的。由于第一道海的阻隔,我们的探洞活动只能到此为止,无法继续前行了。即便如此也已极大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感觉不虚此行了。

崖洞四壁刻满了游客的名字,洞穴里最年轻的探洞少年“苏一凡”也用石头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参观完洞穴,大家按原路返回。

走出洞穴的我们都已灰头土脸,像刚出矿洞矿工。此刻的时间是11点58分,刚好探洞进行了一个小时。

所有参与探洞者和把手洞口的人员一起合影。

走出洞穴,感觉外面实在是太暖和了。

最后总结:
(完)
骑行时间:2018年07月14-15日
骑行路线:阎良—迎宾路—X112新关路—秦王一桥—临潼—G108—西安灞桥—浐河西路—南三环—长鸣路—Y234—引镇—大峪乡—五里庙—十里庙—擂鼓石—鲜峪口—新贯寺村—甘沟口—南佛寺—关帝庙—莲花寺—莲花洞—安乐宫—黑洞—原返
骑行距离:全程105公里
骑行路况:柏油路+水泥路,有爬坡路段
骑行难度:
综合难度:
更多原创骑行文章,请关注“阎良骑行爱好者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