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4+2骑游度假之骑行大峪口+穿越嘉午台

标签:
骑行无疆阎良大峪嘉午台 |


第一天,骑行大峪口


穿过S107涵洞后沿Y234引大路和Y292大新路一路向南上坡骑行即可,途中都有“大峪口”的指示牌,坡度将逐渐增大。

经过森林防火检查站。

进山的门头。进山公路路面比较窄,夏季周末游客较多,过往车辆络绎不绝,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过关中环线进峪口骑行约3公里就可以看到前方公路右侧的大峪水库了。

大峪水库。

坝体上有“大峪水库”的字样。

继续前行,路旁有一尊身披黄色袈裟高高矗立的佛像。

矗立在大峪水库边的佛像,像是在保护水库的安全。

继续前行会通过一个大门,到达水库边。

水库边立有“大峪水库简介”:大峪水库地处秦岭北麓大峪沟,距西安市区三十八公里,是一座具有灌溉、发电、供水、防洪等功能的小一型水库。1959年开工建设,1971年完工,2008年又重新除险加固,2011年立此碑记。

水库放水塔。

水库美景如画,由于该水库为生活水源地,所以被保护隔离起来,不允许游客下水游泳或垂钓。

继续沿山里的水泥路向上骑行,过了水库河道就立即变窄了,水也变浅了,河道里的石头凸现出来。

从关中环线进山约4.8公里会看到一个写着“五里庙”的公路门头,这个地方距山口处的大峪口村约2.5公里(5里)左右,故称“五里庙”,其实这里并没有庙。

越向山里走,河道内的水流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澈了。

从前方五里庙村开始路旁就开设了很多农家乐,河道里的游客也逐渐增多起来。

在河道内嬉戏游玩的游客。

从五里庙门头继续前行约2公里,路旁有一座小庙,墙上有人写着“十里庙”的字迹。

庙里供奉的神像很多,有财神、土地爷、观音、判官、阎王等。

十里庙村的土坯房。

村中的老人。

驼货物的马匹。

十里庙村有家“狮子茅蓬农家乐”,就是我们今晚住宿的地方,虽然房间比较简陋,但是距明天开始穿越的登山点却是最近的。由于夏季是旅游高峰季节,进山游玩的人多时建议提前打电话预定农家乐,否则可能会找不到合适旅馆。

越向山里走,河道内的水流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澈了。

从前方五里庙村开始路旁就开设了很多农家乐,河道里的游客也逐渐增多起来。

在河道内嬉戏游玩的游客。

从五里庙门头继续前行约2公里,路旁有一座小庙,墙上有人写着“十里庙”的字迹。

庙里供奉的神像很多,有财神、土地爷、观音、判官、阎王等。

十里庙村的土坯房。

村中的老人。

驼货物的马匹。

十里庙村有家“狮子茅蓬农家乐”,就是我们今晚住宿的地方,虽然房间比较简陋,但是距明天开始穿越的登山点却是最近的。由于夏季是旅游高峰季节,进山游玩的人多时建议提前打电话预定农家乐,否则可能会找不到合适旅馆。

农家乐隔着马路斜对面的树杈上有一个写着“狮子茅蓬”的指示牌,所谓“茅棚”就是指终南山里的庙宇或者隐士隐居的地方,可能是过去结草为庐、结茅为庵、架木为屋衍射而来的吧,狮子茅蓬就是指在山里狮子岩上建造的一座很有名的庙宇,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曾写过一本描述中国隐士生活的书叫《空谷幽兰》,其中就讲述了狮子茅蓬和在此修行过的绝世高僧虚云和尚,使得十多年来众多的登山者、驴友年复一年地登上狮子茅蓬去朝拜。

箭头指示的方向有一座水泥桥,横在河道上,这座桥就是我们明天穿越的出发点。

这座小桥叫“终缘桥”,桥后是一条被人踩踏出来,仅一人宽窄的幽幽小道,直通山林深处。

终缘桥下的河道里游客很多,


晚餐后大家趁夜幕降临前,循着水泥路缓缓步行,向山里散步游走。

途径一家“秦岭鳟鱼山庄”,看着规模很大。

还有一家叫做“第七家鳟鱼庄”的农家乐,也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路旁有“嘉午台”、“狮子茅蓬”等景点的介绍。

在路旁的大石头上还发现了一座小土地庙,
第二天:穿越嘉午台


过了终缘桥,顺着登山的小路开始一路攀升,昨天下午那场暴雨的冲刷痕迹历历在目,不过基本上对登山的影响不是很大。

偶尔会有一段石阶路,

夹杂着土路、碎石路,海拔在一路飙升,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驴友来说,确实感觉还是比较累的,大家唯一的登山装备就是出门前在农家乐里找到的一些木棍竹竿用来充当登山杖。进入山里没多久,手机就没有了信号,与外界的联系似乎正在被切断。

前方又出现民居的踪迹。

一座规整的石头房屋赫然眼前,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男人,在此已隐居多年,据说光是建造这座房屋就建了二十多年。

主人似乎不太愿意与陌生人过多交流,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沿房子一侧的山坡小路继续前进。

前面又看到一处更高的瀑布,只是水流并不大。

一路蜿蜒曲折盘旋上坡,坡度越来越陡,抬头望望远处的山顶,感觉快要到顶,可是走了很久抬头一看,山顶还在那个位置,再向上攀爬,再抬头山顶位置似乎依旧,就这样一点点折磨着人的耐心和毅力,汗水也开始湿透了帽子和衣服。

几位女同事坐在一块巨石上休息。

高大的整块岩石。在途中还碰到了一条长约1.5米的大蛇,在草丛中疾速游走,索性大家都相安无事。

这是我们路上遇到的第一段长台阶路,石头搭建而成,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悬崖,有木栏杆围护。

俯瞰旁边的悬崖峭壁,深不可测。

一段涉水路面,

水流流向一侧的山谷里,这是我们见到的最后一处流水,再向上攀登就没有水源了,所以进山一定要多带些饮用水。

路旁的房屋,不知道是不是隐士的居所,房前栅栏门紧锁着。

路旁的小庙。

又是一座独居的小屋,同样锁着门。据说终南山里目前有超过5000名隐士,大多独居在山里自建的小屋里,不愿与外人交流和接触,有时看到游客进山就赶紧锁门躲起来或者干脆闭门谢客。

前行了很久还是没有到达山顶,却看到上方一处规模较大的石头建筑,从下面看像是一座大坝一样。

绕上去后才发现,原来这里也是一座“茅棚”——终南山天宝茅棚。

门开着,本想进去参观一下,但是门口有只大狼狗不停地吠叫却不见主人出来,最终只好作罢。

门口石头上有座供奉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的小庙。

还有一处被木栅栏围起来,挂着“游客止步”牌子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我们从石头房子的一侧绕到房后,开始沿着陡坡向上攀爬,房子周围的地上到处都是牛粪,需要格外留意。山上的小路越来越难以辨识,绿色的植物枝繁叶茂,长得又高,把前人踩踏过的痕迹几乎全部覆盖住了,必须用手里的木棍不停拨开草丛查看路径,如果遇到岔路就很容易走错。不过山上很多关键的路段都有这种悬挂的经幡作为标记,所以一定要注意观察。

一棵粗大的树干断裂平倒在前行的路上,如果不注意观察,谁能想到树干下的荒草丛里竟然隐藏着登山的路径。

这段隐约显现出来的石头路还算是比较清楚好辨的路径。

在某些关键的岔路口,会放有指示牌指示方向,所以一定要注意观察路上或树上的标记,不要错过。

这个岔口地上的石头上就摆放着两块木牌,左边的指向“狮子茅蓬”,右边的指向“嘉午台”,并注明“约1.5小时”的字样,说明去嘉午台需用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位从狮子茅蓬刚下来的和尚,慈眉善目的和尚显得比较年轻,和我们打过招呼,并给我们介绍了去嘉午台的路,然后就独自下山了。

我们先去狮子茅蓬参观,寺院的山门是木制的栅栏门,寺院里也养了一条看门犬,听到有人靠近就旺旺叫个不停,不过还好是拴在狗窝里的。

云公塔旁立着一块“修建云公塔布施芳名”碑。

不远处还立着一块画有虚云和尚画像的石板。虚云老和尚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来到终南山狮子岩下结茅修隐,光绪二十八年离开狮子茅蓬至太白山。在这里住了近两年。据《虚云老和尚的足迹》中叙述,虚云老和尚当年饮用之水靠化积雪,充饥则自种蔬菜和土豆,每年种土豆365棵,每天挖一棵,结多就多吃,结少就少吃,随缘而食。虚云和尚“煮芋入定”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

院子中间还放着几张禅椅,中间木桌上的托盘里放置着茶壶茶杯等物,旁边有块条木上写着“游客自己烧水做饭,免费,可以禅坐 ”。

从这里遥望前方群山,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从狮子茅蓬下来,再沿岔路口上指示的“嘉午台”方向前行,小路绕到了寺院后方的山坡上,又消失在了荒草丛里,根本找不到路了,幸亏还有路旁的经幡标识,否则真的以为没有了路。

很多次我们都在这样的草丛里迷失了,以为走错了路,因为眼前根本就没有路。我想起网上的一篇游记曾经说过,夏季并不是穿越嘉午台的最佳季节,因为这个季节草长莺飞,容易遮蔽道路,而且也是蛇出没的季节,看来确实是真的,这些不都被我们遇到了吗。

偶然间,可以看到树枝上挂着的塑料瓶,相信这一定也是前人专门做的标记吧。上山的路也越来越陡峭,很多地方都是八、九十度的陡坡,必须手脚并用进行攀爬。还得留神脚下,有些险要的地方一失足就容易跌入深谷,我们的一位同伴就一脚踩空差点滑下山崖,幸亏用手抓住一把荒草,才被我们及时拉了上来。这时手机早已全部没有信号了,连GPS都几乎断掉了。

紧挨着一座破旧的房屋,

木门上写着“地藏殿(念佛堂)”的字样。

再向前,有一座砖塔矗立眼前,

塔身上写着“本焕大和尚舍利塔”,塔身四周还贴有彩色照片。本焕和尚是虚云法师的嫡传大弟子。

塔身刻有塔铭:本焕大和尚一九零七至二零一二,世寿一百零六岁,僧腊八十四,系临济四十四代传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深圳弘法寺等寺方丈,弘法利生慈悲济世,传道二十余国,弟子二百余万,法嗣近千人,政府评价佛门领袖,一代宗师。弟子释印建率众叩立

旁边的功德碑。

过了舍利塔,又开始一路爬升,很多陡峭的地方会悬挂一根塑料绳索帮助攀爬,感觉像是在攀岩。

远处的青山。

在不停的爬升中,遇到一个岔口,根据树上的指示牌方向开始了下坡路段,看来我们是翻过了眼前的这座山。

循着落叶铺满的小道一路下坡,

路上看到一棵生长在地面上的红蘑菇,颜色艳丽,相信一定有毒。

这段路起初还比较好走,比上坡省力了很多,路径也比较好辨认。

路上的枯叶肯定是多年前落下的,因为现在是夏季,不可能有落叶的。

转过山坡,猛然抬头看到了远处嘉午台的身影了,龙头、龙脊和龙尾是那么的真切,仿佛就在眼前,但却又像是在另一座山上。

继续一路下坡,路却越来越陡峭了。

路过一块方块状的巨大岩石,像刀劈斧砍出来的一样规整,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处九十度的垂直断崖,落差达三四米,幸亏有几块突出的石头可做攀登之用,否则真不知该如何下去。

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地方,需要小心翼翼抓着石头慢慢向下爬。

有时还有塑料绳可以借用一下,不过这时手里的登山木棍就觉得有些多余了,但还是舍不得扔掉,因为谁也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路需要用到它。

路旁粗大的枯木树根。

又一次看到了嘉午台的龙头和龙尾,感觉又近了一步,不过我们仍然在不停地向山下走,似乎离龙头的位置背道而驰。手机GPS在山谷里已经无法定位了。

继续艰难地向下走。

下坡路虽不费力,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扭脚,如果在山里扭伤脚踝,那可是要命的事情。

在很多大岩石的下面都可以看到有很多树枝被人为地撑在或靠在岩石下,据说这是一种祈福的做法,很多人相信这样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好运,或是得到靠山,也有种说法是这样做可以爬山不会腰疼。

步履维艰的下山路。

前方遇到了一个用石头围了起来的院子,院子里杂草中间有堆石碓,可能是座佛龛。

继续一路向下,前方突然看到树枝上的一个指示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记,按着指示牌的方向开始向上爬坡就能到达嘉午台的龙头,而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标记,继续走下坡路的话,可能就会走出深山,错过了嘉午台。这是我们在狮子茅蓬碰到的那位和尚告诉我们的,他当时曾提醒我们先下坡,看到一个标记后再上坡就能到达嘉午台,而如果继续向下就可能到五里庙了。这个标记一定就是他提到的那个标记。

我们按照标记开始一路上坡,前方又碰到一个石头围起来的小院子,院子前方有一个门洞。

从门洞进入院子,里面的石碓里果然是一个佛龛,不过里面供奉的神像似乎不见了。

我们似乎在从山谷的沟底向山上攀爬,这次的坡度更大,很多地方如果不借助绳索根本无法前行。

好容易爬到一个山崖下,又发现了一座供奉神像的佛龛,

石头搭建的简易佛龛,或者叫小庙吧,里面供奉着观音画像。

继续一路向山坡上攀爬,四周几乎没有了路径,全部都被枯叶覆盖了,看来应该很久没人走过这里了。拖着疲惫的身体,我们三人似乎都有些绝望,这时已经不可能再回头了,继续向前又不知道何去何从,路在何方,但是根据大方向判断应该继续向上攀登是没有错的。果然,继续爬升没多久就看到了一座石塔。

这座石塔我之前在网上的文章中看到过照片,所以断定这里一定是驴友途径的路线,说明我们没有走错方向。

石塔底座上的塔铭上刻着“佛堂老禅师灵骨塔”。

过了灵骨塔,前行不远又碰到一处难以攀登的陡坡,经过三人合作努力最终全部安全爬了上去,坡顶上的这块怪石就是一个标志。

从山上俯瞰群峰。

继续前行,绕过一座木质房屋,这时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山的顶峰。

房屋旁边的巨石。

沿着石头台阶向上攀登,似乎是因为这里有人迹的原因,从这时起路变得好走了很多。

翻过山岭。

终于看到了嘉午台龙头、龙脊和龙尾的全貌。

绕过“龙口”,前面有登上“龙头”的指示牌。

按指示牌方向向上攀登,首先看到上面有一座白塔。

这是藏传佛教中的白塔,塔身上写满了金色的藏文。

前面就是“龙头”,已经有很多游客登到这里了,他们都是从五里庙或白道峪那边上来的。

龙头上面那个尖尖的岩石像是龙角。

站在龙头上环顾四周群山,西边最高的山峰叫雪瓦山,是嘉午台的西峰,也是最高峰,山顶有块方形矗立的巨石。

仔细看,巨石上竟然站着一个人,应该也是一位登山爱好者,成功登顶了雪瓦山,我们在向他挥臂高喊,那边也传来了回应的声音。

东边的山峰。

北边的龙尾就是嘉午台的岱顶,海拔1870米,龙尾前面下方就是关中平原的大地。

从远处看,嘉午台的龙脊似乎是光秃秃的样子,实际真正走在龙脊上,发现到处也长着一人多高的荒草,穿行在荒草中,并不感觉太阳很晒。

快到龙尾处,龙脊变得更窄,光滑尖锐的山脊窄的只容一人通过,小道上铺的石板晃晃悠悠似乎很不稳当,而旁边两侧都是万丈深渊,恐高者根本无法前行。

两位同行者安全通过龙脊。

要下山就必须到达龙尾,要到达龙尾就必须通过这段窄小光滑的龙脊。也许我们一路上已经经历了太多,到这里丝毫也没有犹豫,一个接着一个迅速通过了。

从龙尾处回望龙头,才发现地上刻着“龙背”两字。

沿着龙尾山体旁边铺设的石板路绕到前面,石板的下面依然是万丈悬崖。

龙尾上建有一座“兴庆寺”,该寺始建于唐开元九年,复建于公元一九九六年。

兴庆寺内。

大殿里供奉的神像。

佛龛中供奉的龙王神位。

在兴庆寺里稍事休息,便开始从寺庙前面的小路下山。

途中经过一块刻有图案和文字的巨石。

巨石上的文字很难辨识。

下面有一座石头建造的房屋,

走近看,房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似乎是个小庙,下面是一个通道,

原来这里便是有名的“朝天梯”的出入口,

朝天梯三面临空,崖壁高约50米,凿有92级台阶,两侧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铸造的铁锁链。

由于台阶面很窄,只能手抓铁链,侧身一步步向下挪步。

下了朝天梯,继续前行,前方又有一处“回心石”景观,一座近似立方体的巨石悬放在岩石之上,摇摇欲坠,

巨石下方的石板上刻着“回心石佛”的字样。

再向下走去,感觉下方的平原大地越来越近。

途径一座小庙,

一座巨石天然搭建的“风洞”,站在洞口果然感觉徐风阵阵。

一线天。

沿石阶下山,

台阶下的岩石上写着文字。

破山石,像是从山体中被劈开的一样,上山的台阶路从中间通过。

旁边山体上的文字。

又路过一座小庙,

石头房子的墙壁上刻着“嘉午台破山寺山界,大明嘉靖四十五年主持明山立”。

继续沿台阶路向山下走,

前方有一座“苍鹰寻食”景观,看那山体多像一只老鹰的鹰头和鹰嘴。

苍鹰寻食。

从“苍鹰寻食”巨石下绕过“虎口”,
绕过巨石向前行就到达了地藏殿,

殿内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像。

下面刻着“登云梯”的字样。

再向下走,前方又看到一座塔。

这像是一座新建不久的六方四层砖塔,

底下一层里供奉着一尊菩萨像。

眼看着距离山下越来越近。

刻着“山神庙”的石头,可能刚才山上经过的那些小庙中的一座就是山神庙吧。

路旁供奉土地爷爷的土地庙。

一路向山下走去,途径一所石头住宅,

原来这里也是一座隐士清修之地“文殊茅蓬”。

继续下山就到达了分水岭凉棚,这里有一个做生意的小摊点,可以在此吃点凉皮锅盔等补充一下体力,算是吃午饭了。

凉皮摊前的树上有一个标记,指示着“白道峪”的方向。

凉皮摊的后方是一座山神庙,去五里庙的路是从山神庙的右侧绕到后方下山。

庙里供奉的山神。

从后方开始一路下坡,全程大部分都是土坡路,有些地方比较光滑容易滑倒。途中经过一块刻着文字的大石头。

下了半天终于到达一处村庄,村子里都是古老的土坯房,房子墙壁上挂着“嘉午台”的指示牌。

村子里的老房子,

老房子里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还在居住 ,大部分村民都搬到了山下。可以在此歇歇脚,和村民聊聊天再继续下山。这里距山下五里庙大约还需要三、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离开村庄继续一路下坡。

前面到达河道,终于看到了清澈的河水,可以洗把脸,擦擦汗凉爽一下了。

接着便是沿着河道一路前进,河道边有明显踩踏出的痕迹,即使沿河道里的石头走也能看出是被人为铺平的路。

走了十几分钟终于看到了下面的公路和村庄,直到这时手机才逐渐恢复了信号,跟其他同事取得了联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