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裴光辉_梦驴非衣子
裴光辉_梦驴非衣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88
  • 关注人气:5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赝建盏辨析

(2019-08-28 23:26: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格古杂记

这是四只建盏。两只大的形制为束口盏,(图一右边两只,过去亦称弇口盏,似不妥。弇为遮盖之意,应如梅甁之类的小口称弇口为宜。)另两只较小的为敛口盏(图一左边两只,现坊间称香炉盏,亦不妥),都是建盏的两种常见形制。两种盏都是一真(宋建州水吉窑产品)一赝(当代南平仿品),拍照时按照左真右赝摆放,方便辨认。(图一是一、三真品,二、四赝品,图二至图十二是左真右赝。) 这一组照片可以从造型、胎釉、工艺和旧貌四个方面辨别真赝,照片尚清晰,我不想面面俱到一一为大家分析,“有图有真相”,你们自己参悟,按我给出的答案“读图”,去回溯、逆推真赝之别,这应是比较好的教学,起码比“满堂灌”的讲解要好得多。这里,我仅要言不烦点拨一二。 一、从形制上看,四盏都符合宋盏规制,没有越制或臆造的地方。但造型上,尤其是造型的细节上真赝有别:真品器型大体规整,轮廓线圆转委婉,整体呈柔性,但在局部又体现刚性,如肩部阻流坡的切削果断有力,出棱犀利;外足墙墙脚吃刀较深,形成一圈墙沟。这一工艺细节既有实用(阻流坡防止釉汁垂流过快,粘连垫饼)考量也无意中形成造型轮廓刚柔相济之美,甚符传统美学原则。赝品则器型过分规整,轮廓线僵硬,整体呈刚性,缺乏温婉气质。而在该体现刚性造型的局部却呈现模糊、交代不清的“似柔性”(他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柔化处理,而是出自一种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仿古,)修胎工艺。如阻流坡和外圈足墙脚的处理就显得虚弱模糊。尤其是阻流线不见出棱,根本起不到阻流效果。因是现代窑炉电脑控温,不会产生釉汁过度垂流现象,故伪仿者没有切削阻流坡的功能意识,只是依样画葫芦,不知不觉流露出现代窑炉的造器心态和工艺漏洞。同样是现代窑炉电脑控温的缘故,其盏口因四面受热均匀不会产生柴窑产品因受热不匀而导致的器口不圆。(倒扣铺纸的桌面,用铅笔贴紧盏口外沿画一周对比看看,如圆圈规整如圆规画出者大多为赝品。) 二、真品的胎土是从宋代土层取土,赝品的取土虽也是乌泥土,但与宋代土层的乌泥土在微观上已有区别,这是地球地质构造多样性使然,现代人是取不到宋代乌泥土的。其次,对于胎土的提纯、揉练、陈腐宋代是纯手工,赝品则是使用高效的现代机械和添加剂速腐(往往会返生),这在成品器胎骨的质感、纯度上判然有别。作为一种有特殊功能要求(透气保温)的茶具,宋人即使不惜人力工时也会有意识限制胎泥的纯度和揉练的紧致程度,而有意识让胎泥保留一定的杂质和孔隙,这在成品器胎骨的外部微观上也有生动的呈现。现代赝品胎土则往往一味精纯细腻,也因使用现代球磨机不得不精纯细腻。高仿品为避免烧出过于细腻的胎骨显露现代胎骨特征则采取两种“补救措施”:一是使用喷砂工艺制造人为糙面,二是使用半生熟胎泥。(图十一所示)但第一种“措施”的短板是喷砂面没有宋代真胎普遍存在的自然洞孔和夹杂大小石英粒等杂质,其露胎面虽然粗糙(往往粗糙过头),但颗粒平均,胎色太一致,一色黑,无杂色斑点。第二种“措施”可以模拟真胎的洞孔和胎体杂质(人为添加),但人为痕迹的不自然可以看出,尤其在高倍放大镜(60倍)下难逃原形毕露。另半生熟胎的烧成品有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胎骨的“粗面”是呈鱼鳞状的(见图十),这是胎泥陈腐时间不够,泥质“性大”,不够熟糯造成的。在急功近利的现代,胎泥往往不是自然陈腐,而是用添加剂催熟,在入窑前的干燥期或烧窑中胎泥常会返生,烧出鱼鳞胎。而这种鱼鳞胎与宋代建盏的粗胎有些类似,故半生熟土拉坯就成为伪仿者仿冒宋盏的一个手段。 (对于真仿胎骨的太具体的细节辨析暂不全部披露,梦驴作为职业文物鉴定人需留点辨伪招数吃饭。但是我在这里已经给出了辨伪的路径,你们循此路径观察参悟,最终也会获得与梦驴一样的所有辨伪招数。其他方面的辨伪亦然,此亦可谓“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也。) 三、釉面。真品的釉面可用“莹厚滋润,清光弥漫”八字概括其特征。 “莹厚滋润”不仅仅是釉药纯天然配方以及柴窑烧制的结果(现代高仿也有使用柴窑的),还有近千年的光阴参与了釉面美感的塑造。所谓光阴参与塑造不是指静态的或静止的等待光阴自化,如果将盏置于真空瓶千年,则取出时与新烧无异,依然是干涩味、火爆气、锃亮刺目,无法达到这种莹厚滋润的美感。实际上千年光阴的宋盏是一直在非真空的各种环境下走来的:成品的会经过不同频数的使用,即使是在地下,仍有空气、水分、地温变化等因素的亘古作用,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有日月精华的吸收,有虫蚁及微生物的光临和寄居,有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宇宙射线的穿梭……凡此种种都对宋盏的釉面产生奇妙的作用,因此,所谓千年光阴参与釉面美感的塑造不是一个纯时间单位的延展,而是在这个时间单位内发生了如上所举的许许多多的“微观事件”,其实是这些无数的、日积月累的微观事件在塑造宋盏釉面之美感,不说“微观事件参与”而说“千年光阴参与”只是一种比较比较简捷的替代性表述而已。莹厚滋润美感的产生固然有其物质和工艺前提,但光阴的参与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没有光阴参与的新烧陶瓷作品无论如何高超仿古、高科技仿古都无法达到这种美感,这是因为千年光阴无法化约、无法浓缩、无法跨越的缘故,这种美感一定是累积的,“功到自然成,功不到无法成”的。至于这种莹厚滋润美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梦驴以为就是致密物体(包括玉石、金属、瓷器等)经长久“光阴塑造”而在其表面形成的一层增生膜(也就是俗称的“包浆”或“皮壳”)。这层增生膜即是古盏“莹厚滋润”美感存在的物质基础。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隐蔽性。这一增生层的厚度极其小,是丝米级忽米级甚至是微米级的(大体上,竹木牙角和绢纸的包浆是毫米级丝米级,陶瓷玉石包浆为忽米级微米级,越致密的物件包浆越薄),而且往往是透光性(透明)的,你几乎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分明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二是致密性。一定比其包裹的本体致密度高,其分子排列大多是纳米级的,具有拒水性。倘若注水于古盏,其水面往往不是平展的,而是高高隆起,这就是其纳米级包浆(对于建盏来说亦可称之为“釉膜”)的拒水性造成水面张力所致。(见图十二)而新盏因没有釉膜的生成,釉面的微孔吸收释放了水面的大部分张力,故水面往往是平展的。当然也有一些釉面微孔较少的新盏注水后水面也能微微隆起,但隆起的高度不如宋盏,且其造成水面张力的机制是不同的,故隆起的水面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如“水脚”一圈的表现即不同。(不细说了) 釉面是否“莹厚滋润”,是否有釉膜(纳米级包浆层)生成除了注水观察,还可以凭手感感知:“抚之若少妇肌肤”、“握之出水”、“如凝脂截肪”之类的形容语均可供参悟。还有“呵气”法不妨一试,若成烧的宋盏呵气即刻成雾,且雾气在釉面停留时间较长,现代新盏则呵气难成雾,即使呵久勉强成雾也很快消退。(以上对宋盏釉面“莹厚滋润”的特征说明和验证不适用于出土宋盏之釉面吃土以及生烧过烧者) 再说说宋盏“清光弥漫”的美感特征。这一特征与釉药配方和传统烧成技术有关,也与“光阴参与”有关。前者显著体现在银毫盏、蓝毫盏和油滴盏上,后者体现为“银釉”现象的出现。一旦“光阴参与”到位(即有足够的时间长度),银釉现象就会出现在任何已经烧成的建盏釉面上(次品的成烧局部亦然),不仅在有结晶斑纹的各色兔毫、银毫、油滴、曜变盏上,在纯黑釉盏(乌金釉盏)、柿色盏、灰釉盏(日本称“灰被盏”)上都普遍出现银釉现象。(注意银釉与银毫、银油滴有区别,不是一类概念,产生机制也不同。前者产生机制是光阴参与,后者是釉药配方与窑内气氛及窑温控制使然。) “清光弥漫”特征主要指银釉现象使釉面产生“月光效应”(或曰“月光美感”),这种美感在不同釉色和个体有强度不同的差异,有的很强烈,“银晃晃”的;有的则比较微弱,如朦胧月色。这种差别与盏的时间长度没有太大关系,而与釉色、使用、所处环境有关。当然如是现代新盏是不会有这种“清光弥漫”美感的(也就是说不会有银釉现象)。但现代高仿品会仿造银釉现象,这也不难区别:假银釉往往过于强烈,且不是成“弥漫”状态,而是呈斑片状分布,隐隐可见银色斑片的边界,故显直露呆板,呈静止状态,缺乏流动美感。而真银釉没有边界,且是流动的(随盏的转动而产生游移),其月光效应若隐若现呈“草色遥看近却无”特征。另有人把釉面虹光(蛤蜊光、彩光)也视为建盏的宋代真品标志,这很可商榷。固然在许多瓷器上自然虹光是断真品的“硬指标”,但对建盏却是例外,即宋代真品未必有虹光,有虹光者未必是宋代真品。有一些现代建盏是可以通过正常饮茶使用“养”出虹光的,梦驴就曾将两只现代建盏养成虹光,而同时养的一只宋盏却不出虹光。而银釉是无论怎么养都养不出来的,它是时光老人的杰作。(非衣子裴光辉 2019—7—19)

真赝建盏辨析

图一

真赝建盏辨析

图二

真赝建盏辨析

图三

真赝建盏辨析

图四

真赝建盏辨析

图五

真赝建盏辨析

图六

真赝建盏辨析

图七

真赝建盏辨析

图八

真赝建盏辨析

图九

真赝建盏辨析

图十

真赝建盏辨析

图十一

真赝建盏辨析

图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