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佛学 |
很久之前,就想写一些关于唯识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文章。但唯识学的著作很晦涩难懂,而且这方面的著作也比较难找到,迟迟难以动笔。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汕头大学图书馆借到太虚大师的《法相唯识学》,回来细读,对唯识学一些专有名词和理论理解更加深刻。
唯识学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回来后,译出了弥勒、无著、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从而中国创立了慈恩宗开始的。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注释了护法的著作,完成了中国唯识学的体系。由于唯识学方面的著作本身就很晦涩难懂,加上很多重要的资料文献被日本人偷去,使唯识学传播很艰难。
民国以来,最初提倡唯识宗的是居士佛学领袖杨文会(仁山)居士。他与日本名学者南条文雄为好友,通过南条文雄,杨居士从日本取回古典量,在金陵刻经处,刻印大量这方面的经,为唯识学奠定了基础。他的弟子欧阳竟无和僧界领袖太虚大师都是精研唯识学的人,欧阳竟无创立支那学院讲授唯识学,弟子有梅光曦、吕澂、王恩洋等,而太虚大师创立武昌佛学院研究唯识弟子有唐大圆、印顺等。以后,研究唯识的学者越来越多。
唯识学主张的是“唯识所现,心外无境”的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唯识学把心分为心王和心所。其中,心王包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前五识大体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感觉相仿,末那与自我意识相似,阿赖耶识与集体潜意识相似;心所的全称是心所有法,指依托心而生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的各种心理功能。
第六识意识的功能是总摄五境,把前五识认知的对象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意识的主宰,表现为:首先是支配身体执行动作,第二个是思维,第三是言语。
第七末那识,执着有我,即自我意识。它的对象有三个:第一个身我,就是生理的自我,也叫人我执;第二法我,把第六意识的对象认为是我,即心理自我,也叫做法我执;第三空执,把空看成自我。其中现代的心理学有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等,但没有空的自我。在唯识看来,三种我都不是真正的自我。
第八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它的作用是集合种子,无量无边的种子都集合在阿赖耶这个大仓库中。种子就是我们心理学中记忆中的印象,它是久远劫以来,我们所体验的情感、思考过的问题和作过的行为而留在潜意识中印象。种子有共业和别业。共业的种子就像是留在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而别业的种子就像是在个体潜意识中的情结。
阿赖耶识还有现行的作用,现行是种子在剎那剎那现起,这好像看电影一样,底片张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超出了我们眼睛分辨的临界值,所以我们看起来就有动的效果。我们知道,电影是每秒24张,而佛经说“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可见阿赖耶识里面种子流动的速度,这速度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错觉。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意识比喻成河流,提出了意识流概念,与阿赖耶识现行的作用相似。
心所有法包括三部分:善心,烦恼心和无定心。从心理学的角度,善心能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提倡,而严重的烦恼心需要做适当的心理咨询。
善心所有十一个,包括一信:虔诚信仰。二惭:反省自心。三愧:批评教育。四无贪:少欲知足。五无嗔:无怨无悔。六无痴:明白事理。七精进:向上进取。八轻安:轻快安乐。九不放逸:自强不息。十行舍:平等正直。十一不害:慈悲利生。
烦恼心所作用共有三十个,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有:一、贪:贪欲执著。二、嗔:憎恚记仇。三、痴:愚昧无知。四、慢:贡高我慢。五、疑:怀疑无信。六、恶见:错误见解——1.身见:总执我身。2.边见:偏执断常3.邪见:拨无因果。4.见取见:固执己见。5.戒禁取见:外道戒律。
随烦恼有:1.忿:愤慨发怒。2.恨:内心结怨。3.覆:内疚在心。4.恼:恼怒报复。5.嫉:嫉妒朦6.悭:吝啬守财。7.诳:矫诳欺骗。8.谄:表里非一。9.害:丧失悲心。10.乔:乔气凌人。11.无惭和无愧:无羞耻心。12.掉举:妄想纷飞。13.昏忱:昏迷沉醉。14.不信:丧失信念。15.懈怠:退失精进。16.放逸:放荡纵逸。17.失念:忘失记忆。18.散乱:心猿意马。19.不正知:谬解颠倒。
不定法,不能确定是善还是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第一个悔,追悔往事。 第二个眠,就是睡眠。第三寻,审问。第四伺,慎思。
从上面可见,唯识学对意识或心理的分析比现在的认知心理学还深刻、细致,这是心理学家所应该借鉴的。可以用现在的认知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来研究和诠释唯识学,这是研究心理学的中国化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相信这方面的研究对优化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