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的理解

(2006-08-22 18:36:25)
分类: 感悟

和是标志天地人三者和谐的状态,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历来就很重视和谐,把和谐看成处理矛盾的重要原则。

  孔子把“和”与“同”看成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朱熹在《论语集注》的解释是:“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人和的观点。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见,在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为重要的。

  道家与儒家一样,也很主张“和”,不过儒家偏重人和,而道家偏重的是“天人之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的话,用现代的话就是,作为本体的道,是可以分解为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推进的和谐关系。

  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体现出“贵和”的思想:“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犹自言亦本学道服丹之所致也,非自然也。况凡人乎?”

  由于历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多很重视和谐,在天人关系上,我们遵循“无以人灭天”的原则,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启示,处理好一切事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通常那些自我实现的人能经常性地体验到神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所谓的“高峰体验”;而在人际关系上,我们提倡“家和万事兴”和“政通人和”,认为“不伤和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心理家也深刻地认识到“和”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李老师曾告诉我,“六和”,天和地和人和,身心和,自我和,意识与无意识和。分析心理学主要追求的是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三者的统一不仅能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还能起到提升思想境界、领悟生命真谛的作用,这也是许多哲学家、作家和宗教家一直所追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两类老师
后一篇:尊器思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