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 丰子恺 理解
(2008-11-30 11:39: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赏析 |
作者简介。 丰子恺,名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生于 1898 年。他总是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将对象描摹得细腻生动,颇具神韵,在婉曲的叙述中又夹以议论,因而于素朴与隽永中含有哲理的意味。丰子恺是夏丐尊的学生,他的写作“是在夏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之下学起来的” (丰子恺《悼丐师》)。他们的文字都得力于中国古代的笔记散文,都是那样简洁和老练,然而他们一个是偏重于说理,另一个却偏重于抒情,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大的差异。解题 “渐”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渐渐变化以及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植物花开 儿女成长 季节 昼夜 人生阶段 人生境遇 自然社会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 渐的实质 渐的作用 渐的外在表现:“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明确:“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①“人生圆滑进行”的含义:(“圆滑”原义:形容人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不负责任。)a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b具有讽刺含义。人由天真烂漫变得野心勃勃,由慷慨豪侠变得冷酷无情,由血气旺盛变得顽固守旧,这些巨大的变化却由于造物主采用了骗人的“渐”的手段,竟让人毫不察觉,似乎什么都没变。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明确: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如何理解丰子恺“我觉得(人的)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这句话?
答:因为在“人生”长期的旅客中,少有明达之人。对于百年的长时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不能支配),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从而引起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一般人似乎只能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大大缩短人的寿命,也许人类就能谦让、和平地相处。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第7节丰子恺充满哲理的话。
5、基本解读 文章中,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文章如拉家常,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任何人都逃不过“渐变”的生命演化历程:“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生的“变”是肯定的,然而由于这种“变”是渐进的,让人不知不觉的,这就有它的值得追究的问题。接着又从世间万物时刻在变化而又让人毫无觉察的描述中,提出了“渐”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人之所以堪受境遇的衰老,“全靠这‘渐\'的助力”。以抱犊跳沟等为例,农人每天抱犊跳沟,并不觉得累,虽然犊的重量与日俱增,但这种变化在每日之间,并不明显。所谓“‘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渐”使人对时间的变化产生错觉。再接着,文章又进一步揭开了“渐”的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真相,指出人常常受“渐”的蒙骗的原因,在于人无从把握一直在流逝着的时间,不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因而难以成为明达之人。最后发出呼吁:人不要为“渐”所迷惑,不要为造物主所欺骗,应“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也即把握好时间的生命线,让自己拥有“大人格”、“大人生”。
《渐》由浅人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6、精华鉴赏。 《渐》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真谛的特点。 “渐”是一种事物累积、时间流逝的形态,这形态没有具体形迹,难以捉摸把握。作者并不直说“渐”是什么,而是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由浅人深,从身边的琐事、日常的见闻、零星的思想和感兴谈起,由具体而人抽象,揭开“渐”的本质,颖悟人生的道理,认识时空变化的真意义,呈现生存的哲理。作者坦诚真挚,既执着于对生命的玄思,又侧重于对具体事相的品味,随意抒写,自由活泼。
五、写作特点1、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问题 “乘火车的旅客”这一比喻揭示了人生态度,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能做到明达,谦让,平和,不计较得失;但时间久长,就很少有人能做到
有人评价说,对丰子恺而言,随笔和散文是两位一体的。同样是时间的话题,丰子恺不仅画出了许多耐人寻味漫画,也写出了许多饱含哲理的散文,《渐》就是其中的一篇。
B、丰子恺独特的生活经历、追求,形成了他“出世”、“入世”的态度以及对时间、空间和人生的独特的见解。
他从师于一代宗教大师弘一法师,他精神超脱、神游天地,他的文章含有禅机和充满哲理。(出世)同时他又密切关注人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于细微处见意蕴。他的爱心和同情支配了他一生的文学和艺术。(入世)
时间:漫长的百年人生在无限的宇宙中,只是刹那(“石火光中寄此生”);在人生一分一秒的刹那间,也可获得宇宙的永恒,就是我们必须和大自然的原则配合,符合宇宙的根本原则。
空间:无限大的空间又收缩于方寸,因为方寸之地可以反映宇宙的本质。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谦让、和平,因为人生在宇宙中不过是瞬间。同样,一个人在茫茫的宇宙中是那么渺小,然而一个人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的发展要符合自然法则,那么我们就得到了永恒。
本文揭示了日益消磨的人生现象,指出凡夫俗子为“渐”所迷的事实,同时阐明了自己对“大人格”、“大人生”的理解和崇敬。指出生命之所以可以信赖和把握是必须和大自然的原则配合。我们要遵守宇宙的法则,在人生百年中要谦让、和平,从而获得精神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