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介入预算审查,期待人大制度化突破
(2012-12-08 08:46:39)
标签:
杂谈 |
提前介入预算审查,期待人大制度化突破
南都社论 2012-12-08
每年两会,都难免围绕各级政府预算决算情况进行讨论,从人大会场到报端舆论,但此种讨论却往往随会议的结束而停歇,经年循环。这样的局面在广东或要有所改观,据报道,广东省人大已组建财政预算小组,开始提前介入政府部门的预算审查,低调运作半年半年的该机构,11月已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环保厅、统计局三部门的预算执行与编制情况完成初步审查。
在政府提交人大之前,由人大代表对若干部门的预算提前介入审查,此种做法在广州、深圳已有试点,而上升到省一级机构来运作,据称是“在全国走在前列”。其具体做法是,遴选人大代表组队,从政府部门编制草案一稿开始就介入审议,预算在人大批准后,预算小组的代表还将一路跟踪,监督预算的执行,审查其决算情况。应当说,地方人大这种拉长监督线的尝试,对于最终真正“盯紧钱袋子”具有关键意义。
这些年来,随着现代政府与法治观念的普及与深入,公民对政府预算决算的态度,也快速走过开蒙阶段,变得极为关切,甚至是焦虑。政府权力的运作离不开钱,而如何对每年动辄数亿万亿计的公帑支出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是现代国家都必须要直面的问题。《预算法》被称为“亚宪法”,财税宪政成为热门议题,其所涉领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现实的情况是,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决算情况,局限于几天人大会期的模糊表决,此种监督的乏力不仅在于预算草案的不够细致、指向模糊,还在于人大监督受困于会议时间、代表精力等因素,而长期流于表态的角色尴尬。广东省人大组建财政预算小组的做法,之所以被寄予期待,就在于希望能借此扩展人大的监督眼界,为“盯紧钱袋子”再寻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预算问题的专业性,相关人大代表的遴选便不仅面临程序的公开问题,还有专业知识的困难。现下的情况中,人大代表以兼职参政,其时间、精力与专业性都颇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基于此种现状,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先期对预算编写过程予以专门地跟进,并在正式的人大会议时,提交报告以供其他代表议政参考,则不失为一种务实的应对思路。而与以往短时间参政格局不同,“一路跟踪,长期监督”的人大财政预算小组,须要具有专业与专门属性,其时间精力的确保、专业知识的支持以及物质的保障,都应有更深入的系统研判。学者、公众希望监督对象和范围能尽速扩容,下一步实现对重点政府部门(甚至是所有部门)预算情况都进行全程监督,则财政预算小组的工作会显得更加艰巨。
人大提前介入预算监督,需要在专业性、独立性与监督刚性上勉力掘进,而这种全程监督的程序设计,公众对其还有深度、广度与力度的殷殷期待。十八大报告提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目标,意味着目前的监督范围要有更大的扩展,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财政预决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项目。所有耗费公帑的机构与行为,其开销均应被制度化紧盯,而这紧盯的尝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