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审计风暴”年年有,所查出的违规使用资金动辄上亿,但在审计结果发布之后,相关后续却鲜有与闻。按照流于常规的说法,问题大多“已经整改”,起码也是“正在整改中”。至于所谓的“整改”究竟包裹了怎样的一些内容,为何诸多似曾相识的问题“年年整改年年犯”?“审计风暴”究竟是如何刮过去的,个中取态,耐人寻味。
昨日,针对审计署“中科院以项目经费发亿元福利”的审计结果,中科院办公室出面回应,在词汇略显贫乏的“认真整改”之外,个中措辞却显然颇有嚼头。照其说法,一些被查出的问题需要的可能并非“整改”,而仅是“澄清”。 据审计署2012年对其的审计报告,该院所属9个单位“扩大科研经费等预算资金支出范围”,但中科院为此给出的回应则是“绝大部分用于职工工资,极少量用于科研项目聘用人员的社保费”,并非“简单地以项目名义发福利”。
中科院自设监察审计局,负责对其内部下属机构的财务审计,但年年被审计署爆出的财务问题,中科院这一内设机构是否形同虚设?在本年度审计报告对该机构“整改”情况的表述中,“已将资金归还原渠道,调整了会计账目”究竟意指何处?已被发放出去上亿元“工资、社保费等”,是悉数收回,还是挪用他处资金填账,亦或者仅是账目纠正等数字性质的纠错,公众恐无福、也无渠道获悉详情。
表面上对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示礼节上的尊重,并“已进行了认真整改”,但从相关回应中依然可以读出辩解的成分。声言其苦衷,对同一问题“连续几年未得以解决”的回答,甩出了“有不断规范政策执行的问题,也有不断完善现行制度的问题”等官样套话,并径自寄望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来予以解决。仔细回味,倒有些许批评审计署固守陈规、不顾科研体制正在改革大局的味道。
几句看不出任何悔意的回应,倒是为中科院屡屡爆出科研经费滥用丑闻找出了一个解答。键入“中科院+审计”这样的关键词检索,几乎每年都会被查出经费滥用问题,现在看来或是所谓“科研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之故,改革既然“非一日之功”,想来再有一年恐也难于完成,那便有理由从明天起,开始预估来年的审计报告了。
被审计出问题,而且是涉案金额上亿的大问题,不是不允许表达异议,相反法律亦给予了被审计单位以多种救济渠道。依据《审计法》所赋予被审计单位的申诉权利,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政府裁决。但常见的情况却是,法定救济渠道见不到启用,各种费尽心机、谨慎措辞的狡辩却时有出现。也正是此类往往一面之辞的回应与辩解,因为等不来再一轮的审计机关说法,从而屡屡不了了之地谢幕,一套说辞足以应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问题解释,或也算中国奇迹了。
科研领域的经费使用乱象,远未达至当下各领域“潜规则”的顶点,却业已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国内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这是新近出台的权威数据,是否有遮丑式的人为数据修改,亦无从得知。但公众依然可以用各自的真实生活体验进行具象鉴别。近乎疯狂地搜集各类发票以报账,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此种牟利方式,沿袭的不过是行政化的机关作风,却实已从根本上玷污了学术的纯净——没有学术,只有利益,于今日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已非个别现象。
以中科院应对审计结果的方式,不难看出目前“审计风暴”所遭遇的尴尬。有论者痛陈“年年做体检,从来不治病”的困境,事实上,审计机关不可能包揽从调查到处理的全程,其依职权发布审计结果之后,后续的惩处本应由其他机构接力。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审计结果,人大应依职权对涉事机构进行质询、盘问,甚至可在所涉问题未彻底解决(甚至本无反省诚意)的情况下,在来年财政预算投票时显示监督的力量。正是因为后续处罚和问责的欠缺,让“审计风暴”仅能逞一时之快,也才有了被审计单位貌似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的各类张狂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