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官员,尤其是较高级别的官员,与互联网世界以及普通网友的直接对话,在近些年日渐流行,从对网络对话这种形式的尝个新鲜,到越来越讲求“真对话”、“说真话”,此过程显然是技术推动现实政治生活进步的一个中国折射面。2007年汪洋主政广东以来,与网友对话已坚持了五个年头,俨然生发成为广东政坛的一项新传统,特别是此次新一届省委常委在履职第一天的网络集体亮相,给人耳目一新的显然已不仅是对话形式本身。
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民情及其表达具有不能再忽略的独特价值。互联网的产生与急速普及,让在现实生活中受限于各种角色与身份负累的人们,有了另外一个相对较放松的表达空间与可能。包括此次官员与网友的对谈,尝试放松情绪,不再板起面孔说话,尝试不用那么书面,家长里短,尽可能日常地去表达——— 越来越自然,也越来越从容。人们的网络发言,更容易说出真话,相应的,官员在这样的交流中也增加了听到真话的可能性几率。网络所表露的,不是现实的全部,却一定是真切现实的一部分,既然官员“感受很深刻,不是不了解”,那就应当让人们在个案中也真切感知到这种感同身受。
“广东有一亿人口,其中有6300多万网民”,如此规模的网友比例,也同样使得执政党与政府在倾听民意时,无法再回避网络这一巨大的舆论场。事实上,网友的第一重身份首先是公民,以广东为例,占人口比例一半多的网民数量,他们的表达与言说,没有理由因为网络这一外在元素而被归入另册,其第一位的属性首先是公民表达,互联网只是最新兴的载体。尊重和重视网络民意,与在现实生活中继续“打捞沉没的声音”,不仅不矛盾,且网络必将为后者提供足够的助力。人们应当感谢互联网所给予的平等言说机会,让以往可能被层层过滤掉的那些观点、那些批评、那些最一线的声音,可以有突围和逆袭的可能———实现真诚交流,所有的形式都不妨多方合力。
在此次与网友的对话中,有几个问题称得上尖锐,比如有网友直言“美丽城市”珠海徒有虚名,“拱北脏乱得不可理喻”;有基层干部身份的网友表达对“从基层选干部的政策初一、十五不一样”的担心。但总体而言,对话内容大多较为平和,在对话预定时间超过之后,省委书记汪洋主动读出网友留言,“这些留言还不是真实的,你最好到新浪微博上去看留言,那是真实的”。借此话题开头,汪洋不仅透露自己“每天都看新浪微博的留言”,而且坦承其对批评性留言的态度,“主人说仆人两句好像也有合理性”,批评的声音让执政者更清醒。从中可见官员对于网络、对于网络上的批评所真正应当有的态度。因为砖飞来的方向,本就是最真切的国民期许;而执政党与政府的责任与承诺,需要的也是最尖刻的检视与督促。
听更多更真实的声音,让每一个网民、乃至每一个公民都“更大胆、更直率、更尖锐”地对执政者提出意见,互联网的奇迹生发与急剧普及,为改善官民互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能否尽可能迅速地抓住这个机会,并游刃有余地利用网络执政,是摆在执政党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考题,而对网络社会的熟悉、应对和适应速度,也将会成为加分与否的关键。
两个小时的对话,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示范,让个体官员的发起、个别省份的发端,由一个人到一群人,由一届到每一届,由一年一次到不间断的日常化互动,让与网友对话从“官员的出彩”成为“不这样就不行”的硬性执政要素。这是理想的制度成型路径,同时需要越来越多的官员为这样的制度成型助力和加速。官民的互动,同样亟须从互联网开始,进而重新激活各项早已制度化的、那些现实社会中的沟通渠道:打通庙堂与江湖,从虚拟扩容至现实,互联网给了中国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