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去沙漠考察海洋,这样的法官让我自豪不起来
萧锐
日前,有网友曝光了广东某单位领导赴南非、埃及等四国的考察报告,让公众大跌眼镜的不仅是“6人11天花掉487105元”的超豪华气派,而且还有那几乎全靠互联网上的资料拼凑而来的考察报告。据媒体对此的跟进报道,涉事单位为广州海事法院。而被网友人肉出来的仅有照片显示,这群审理海事案件的专门法院的法官们,竟跑到阿联酋的沙漠里堂而皇之地考察起海洋来。(成都商报6月5日报道)【详细报道请点击查看】
媒体的报道中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现实生活中其实无法找到报道中所称的“广东省海事法院”,正确的称呼应为“广州海事法院”(海事法院作为审理海事案件的专门法院,我国只有十个,其并不依行政区划而设立,而广州海事法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海事法院之一)。出现这样的目标打击错误,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大多数人对海事法院系统的陌生可见一斑,但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到底还有多少这样不被公众熟悉的部门在那厢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纳税人的税款呢?
看来网络是越来越让某些安逸惯了的公权力执掌者们“不适应”了,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出国考察报告都会引来轩然大波。面对出国考察申请中对考察迫切性和重要性的渲染,笔者出奇的冷静——已经没有什么样的措辞可以让早已麻木的我们义愤填膺了。尽管相关涉事部门除了为防止网友人肉搜索而关闭的该院网站上的“院领导简介”栏目外,至今未对网络上的公款旅游质疑做出明确回应。但笔者有理由相信经过层层审核而最终顺利成行的这次考察活动是绝对不会违相关规定的——丝毫不怀疑这样一份报告以及因此而支付48万余元的考察费用与有关规定是多么严丝合缝。但这并不足以说服斗胆开始学着质疑的公民们,这样的考察如果真的不违反规定,那只能用来佐证有关规定所存在的制度后门与漏洞,而与考察活动本身的合理性无关。
在每次这样的“网络突发事件”中,唯一让笔者保持敬意的是那些甚至有些莫名兴奋的网络公民们。面对一份在撰写者看来似乎这个世界上应该不会有哪怕一个人认真阅读的考察报告,竟然会出现一群一字一句为其寻找原始出处的读者。不过这次网友倒是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去人肉,因为整个考察报告对网络现有资料的利用太过初级——大段地抄袭、复制和粘贴那些来自新闻稿件和出国中介机构的概况介绍,真是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笔者不才,这样的报告不要说是48万人民币,就是算上电脑折旧和电费,拼这么一个东西恐怕也用不了四块八毛钱。但总是会有这样的部门和这样的人群,用这样低级、弱智的办法一次次地愚弄着公众,骗取着纳税人的税款(按照报告里的说法,考察费用是由“我院承担”的。但究竟怎样一个“承担”法,就是一个需要用脚趾头来思考的问题了)。
当然,上面的牢骚恐怕还只能是牢骚。从单纯的技术操作来讲,笔者倒是希望涉事部门起码要在此次事件中汲取两点教训:一是所谓内部文件的保密问题,经此事件之后,恐怕不用笔者提醒相关部门也应当要做一番自查自纠,看看这内部文件是如何流传到网上的。还有就是,不要在需要人员填充的时候一根筋似的只想到安插亲随,起码也要找几个能干活的——像那种连“南非的船舶油污诉讼资料”都在网上查不到的办事员,还是给安排个领导职务的位子吧。
打开该法院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大法官在法院系统大张旗鼓学习了不少时间的“三个至上”,正在网站首页不间断地反复显示着。随手点开一篇文章,惊奇地发现,这个“南非-埃及-阿联酋”的航线原来是该法院的保留曲目啊:显示上传时间为2005年4月19日的另一份考察报告显示,由该院陈姓副院长带队的考察团在四年前刚刚上述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在另一份考察报告中,除了对所到国家便捷的交通设施与风土人情的传神描述外,让笔者动容的还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小标题为“当一名中国人是自豪的”)所到之处,我们不时可以听到异国口音“你好!”这一热情友好的问候。考察团感受到,只有我们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保持发展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中国人才有地位,才有今天走出国门得到异国人民的尊重。走出国门,当一名中国人是自豪的。
%&#¥*@……What?!一次次,动辄几十万纳税人的税款,就是为了公职人员轮流去培养一下“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是的,这确实是需要“国家富强”的,富到对这些明目张胆的蛀虫行为见怪不怪的程度。只是,面对代价如此昂贵的自豪感,面对亲身感受了这种自豪感的广州海事法院的法官们,作为同是法律人的笔者,实在是一点也自豪不起来。
2009年6月8日凌晨
相关报道:
广东省海事法院被指借考察公费出国旅游
http://news.sina.com.cn/c/2009-06-04/034917946072.shtml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