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央視專訪志愿者,那些被剪掉的思考
长江日报 萧銳
無意間在騰訊新聞主頁看到了這樣的標題,"獨家:央視專訪志愿者被剪掉的對話",出于對網絡標題黨的警惕,帶著懷疑的心態點擊進去。這是該門戶網站"板房里的春節日記"系列專題的最新報道,來自一個網友的博客。內文披露的是經為數不多仍然堅守在汶川災區的心理援助人員劉猛授權發布的在某電視臺被剪掉的專訪對話。
作為心理援助人員在汶川災區進行志愿服務的劉猛,天府早報曾用大號標題書寫"他一個人在戰斗",但準確的說5月12日后,有2000多名心理援助志愿者進川,劉猛是為數不多的留下來的一位。在大年初三,媒體又一次蜂擁而至來關注災區的時候,央視記者對劉猛進行了訪問。但當專訪在電視臺播出時,用當事人的話講,"理性思考部分悉數被切掉……通過CC給TV出來的僅剩下感動和飄揚"。
在網絡披露的這位志愿者的思考中,不乏其對現有志愿服務活動的制度性反思:志愿者的服務不是跟風,也不能跟風。"負責挖掘的志愿者在挖掘結束后就應該離開",但"負責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在災后其實更需要留下來。反觀現有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在"一窩蜂"的熱情高漲之后,便作鳥獸散了。社會真正需要志愿者的關鍵時候往往無處尋覓。我們不能苛責突發性災難發生時整個社會被點燃的熱情,但卻需要反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志愿服務的現狀。
有媒體用"來如蚊蟲,蜂擁而至;去像鳥獸,一哄而散"來形容現在的志愿服務活動,但作為"流下來"的一份子,卻有他自己獨立的思考:一哄而散不是因為沒有愛心,不是因為不想留下來,而是因為缺乏志愿服務本該具有的信念的力量,缺乏好的志愿者制度。"中國絕不缺少志愿者,中國缺少的是志愿精神和志愿者制度",劉猛的思考是深刻的,也是切中時弊的。很湊巧,關于志愿者的話題最近不斷進入筆者的視線:北京市有關部門近日表示,該市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志愿服務的經歷,將可作為高校自主招生、推薦研究生入學的必要參考。因此引來網絡"讓功利主義離志愿者更遠些"的評論。志愿服務與志愿精神,究竟是作為一種怎樣的價值在存在?"到此一游"般的志愿服務,"撈點政治資本"般的志愿心理,太多功利主義的色彩對志愿服務精神的傷害將是致命的。而最新的報道其實對劉猛的反思來說,其實正是一種很好的回應。
但就是這樣的深刻反思,卻在通過媒體傳播給公眾的時候被剪掉了,留下的,是那慣有的所謂感動和積極向上的氣氛。筆者無從獲知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流失,是播出的時間限制,還是某種慣有的思維定勢:在一片大好的氣氛之中,難道真的就容不下一點理性的思考么?何況這種思考并不帶有太多負面的成分,也不會給所謂的節日氣氛有多大傷害。不由得想起出自同一家新聞機構的用"災區百姓就像過年一樣"來形容喜悅的業界笑話,以及不管外面冰雪封路卻依舊"春意盎然"的主持辭,還有那剛剛過去的春節中有點太過歡樂的災區氣氛……春節這樣的祥和氛圍中,媒體的本分不僅僅是傳遞歡樂,更應該傳遞真實。而真實,難道不正是新聞傳播的起碼要求嗎?
是的,幸好還有網絡,被某些渠道剪掉的信息可以通過其他媒介傳遞到公眾面前。但這種慶幸之余,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否還應該包括新聞制作與傳播的那些行業積弊?志愿者的反思被剪掉了,又一次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了:其實不顧上下文的斷章取義是那么容易,那么得心應手,也那么習以為常。
2009-2-9
相關資料:
騰訊獨家報道:央視專訪志愿者被剪掉的對話
http://user.qzone.qq.com/6956208/blog/123392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