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迎接你,“教育部来的年轻人”
南方都市报
萧锐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篇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级领导接见一位美女秘书》的帖子,其中转载了广西师大官网上一则新闻及其配图,图中学校校长、副校长等6位校领导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秘书袁俏,并与她合影。(南方都市报4月11日报道)
在随后启动的网络“人肉搜索”中得知,这位被多所大学领导恭恭敬敬、待若上宾的女孩其实只是湖南师大教务处一个普通科员,只因借调到教育部担任本科评估专家组秘书,便陡然成了“教育部来的年轻人”,备受“待评”高校恩宠,也备遭网友诟病。据悉,从2005年9月至今,袁俏秘书已经先后参与了至少15所高校的教学评估工作,遭遇的优待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群应该已经著作等身,起码也是在高校苦熬了大半辈子的大学校长们,缘何会在“百忙之中”如此屈尊恭迎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按校方的说法,那是体现学校“对迎评工作的重视”,而在网友看来,这则是对行政权力的惯性膜拜旧疾。其实,两种说法都差不多,只是后者的措辞在前者看来有些刻薄罢了。学校党政领导“倾巢出动来迎接,而且合影的时候居于中间的首席,连校长都要站在旁边”,如此对“教育部来的年轻人”的看重,看重的是其身后那个所谓“专家组”手中硕大的教学评估权力,是不敢不重视的关乎一个大学“生死存亡”的来自行政权力的待决裁判。
说句公道话,网友把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不满发泄到一个女孩或是几所大学身上都是有些冤枉的,毕竟可以借调到教育部去工作对于一个地方高校的普通职员来说再怎么也说也是好事(在机构改革举步维艰的当下,到底有多少类似袁俏秘书一样的“借调人员”活跃于部委机关,值得追问),而对一所大学来说,事关其教学水平是合格还是优秀的评判,谁敢不重视?谁敢不高度重视?谁又敢不挖苦心思的“把学校工作的重心”放到迎接这么一场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上来?至于很多大学自我安慰般赋予迎评的那个所谓“迎评促建”的宏大意义,究竟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大学发展的作用,那就实在难有量化的指标去衡量了,鬼才知道!
任何一个身处中国内地大学的人,对这几年来教学评估中的咄咄怪事谁还没有点切肤的感受?学生苦,要组织预习、背诵可能被问到的任何一个问题,要填写数不胜数的莫名其妙的表格,还有可能需要帮早已毕业多年的学长们重新誊写丢失的考卷试题;老师累,突击补写一批教案应该是必须的吧,还要搞搞清楚讲义、课件和教案三者之间的细微区别——因为是需要分别准备的;而最辛苦的还是超负荷开动起来的学校行政职能部门……正如某大学领导所言,迎评是一场战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师生”,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于在“必选项目”之后的“自选动作”阶段,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当然,以下所言也仅会出现在教师私下的牢骚中,恐怕注定是无法求证的):有学校发挥“科研优势”,突击研制化学制剂,只为了新写的报表、试卷可以显得跟“陈年档案”一样;有学校煞费苦心将迎评材料保存于一台台崭新的高配置笔记本电脑之中,专家组人手一台,据说是为了随时随地“方便查阅”;至于今天爆出的“校领导班子倾巢出迎红粉佳人”新闻,实在不算什么稀奇事情吧?
疲惫不堪之余,如果还有精力和勇气的话,我们所能质疑的还剩下什么?从著名法学家直言评估是“最大的造假”,到人大校长愤而撰文的婉转抨击,教学评估的初衷纵有千般好,到现在也无法回避这“弊大于利”的现实。而在笔者看来,大学对行政权力的顶礼膜拜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其根源更在于大学的过度行政化——机关衙门历来就有“热烈欢迎某某部派驻我单位指导工作的小某同志前排就座”的优良传统,大学的迎评,只不过是不由自主地依葫芦画瓢罢了。
教育部来的年轻人啊,叫我们拿什么来欢迎您?!
2008-4-11
相关新闻链接:
广西师大6位校领导迎评估组女秘书遭质疑(组图)
http://news.163.com/08/0411/03/497J46DQ00011229.html
南方都市报4月13日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8-04/13/content_43862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