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封车七日省百万”解读的分歧
安徽省阜阳市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光靠封存公车一项就节约近120万元油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用当地负责人的说法就是“转变了干部作风,改变了干部形象,宏扬了正气,节约了经费,解脱了干部司机,净化了空气环境。”(昨日新华社报道)
面对这样一条新闻,恕笔者愚钝,实在无法生出“治理‘车轮腐败’的一大创举”之类的感慨。而浏览网友评论,也似乎难觅新闻中那些“良好社会效果”的踪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同一条新闻背后那几乎截然相反的评论两极和不同解释套路之间的隔阂。
而在一些官员扭曲变形的政绩观里,又有多少常识被反向记忆呢?五一、国庆、春节这样的节假日,公车被集体封存在单位甚至可以成为新闻。非工作时间公车就应该被封存,这样的常识倒似乎被人遗忘了。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值班车辆不准停放在宾馆等消费娱乐场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冠冕堂皇的明文规定了。
笔者认为,公众对于某些新闻的反向质问,恰恰反映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公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说者无意但难防听者有心,谁都没权要求他人按照既定的思维路径去随声附和,公民社会更是如此。
“封车七日省百万”的新闻,已经显现出阐释上的不同和分野,存在着两套标准两张皮。而与新闻初衷不符的公众反应,应作为一些公权力部门反省自身的重要参考标尺,而不应被看成不和谐声音加以回避。
□萧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