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萧锐博客二世
萧锐博客二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17
  • 关注人气:6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这一代人眼中的高考不公

(2007-06-05 14:57:11)
标签:

杂谈

  我们这一代人眼中的高考不公

萧 锐

按语:还有一天,弟弟就要参加高考了,这样的日子是必须经历的,但更是残酷的。作为兄长,谨用下面的文字在另一个城市里默默地祝福他!一切顺利!

     2007年6月5日南方都市报刊载南京大学景凯旋教授的文章《高考体现了起码的公平》,主旨切合即将到来的2007年高考,又恰逢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纪念。高考,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符号,笔者很尊重其在我们的上一代人眼中所代表的价值图腾。然而,作为八十年代生人,我们所切身感受到的高考,却与景教授的观察与体验有着一些根本的不同。

     我们这一代人眼中的高考是公平居多,还是不公更甚?面对“起码的公平”,用无视其历史作用来主张废除改考固然不可取,难道用怀旧的情绪来无视现行高考的明显弊病就是一种审慎而负责的态度吗?景教授也不否认现在的高考体现的只是一种“起码的公平”,而在这个公平之下,所显露的极大不公也是几乎众所周知:那条不公平的高考分数线!对,就是这条线,这条正在被某些有权左右政策的群体用诸如“高考单独命题”的方式逐渐隐去的分数线鸿沟,在我们这一代人眼中,它就是最大的社会不公!

     对于景教授那代人来说,“文革”最大的罪孳便是社会不平等,而是高考给了他们起码的公平;我愿意套用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高考”最大的罪孽也是社会的不平等,只有从制度上予以根本改革,改变这种发生在共和国度里的等级划分,才有真正的公平出现!

     不错,高考给许多出身底层的学子得以“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机会。但高考恢复三十年来,引起社会议论最多的恐怕并非应试教育,而是城乡之间(在享有高考录取特权的那几个大城市眼中,其他的小城市难道不也是乡下表亲一样的角色?这是另一种城乡。)的人为差距。从这个层面来讲,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就是高考。试想,那些教育资源越丰富,师资力量越强大,信息越方便的地方分数线反而越低,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公平?

     笔者来自一个在祖国的地图上几乎都无法找到的小山城,笔者的弟弟也正在做高考前的最后冲刺。然而,我们这些人所遭遇的高考不公,在那些复习备考的日子里却是浑然不知。直到在经历的三年甚至四年、五年的苦读进入大学,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所遭遇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公平!如果我们生在那些令人羡慕的大城市,我们的分数所应该得到的,会是现在的多少倍?作为已经是享受到景教授所谓的“起码公平”的人,我或许不该忘恩负义。但我那些倒霉的高中同窗呢?在我们这里达不了线的成绩,在某些城市居然是重点大学!我们能说什么?我们能怎么样?…也许,也许我们应该用一位院士的“名言”安慰自己:谁让你不幸生在中国?!

     再不想理会那些所谓大城市学生综合素质高的鬼话。在我们的那所地方性大学,看多了那些被收罗来的,即使是那种已经低到无耻的分数线也无法照顾的大城市学生,他们所谓的素质,除了网游水平和消费水准之外,还有什么?所谓“单独命题”的举措在欲盖弥彰的无知之下,将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隐患!

     不公平的分数线,就是最大的高考不公!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味强调所谓“起码公平”,不但无益于对高考制度的辩护,只会掩盖其中真正的制度歧视与社会不公正!没有生在北京、上海,但“我们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啊!这就是景教授所感念的机会平等吗?

     每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负,但重不在课业负担,不在扩招压力,更不在所谓素质教育与否,而是正在整个社会肌体中隐性发作的制度不公与社会分化!

     回忆高考,景教授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他说“为我自己,也为许多人”。但跟笔者一样的这代人,却有一种期待被解放的感觉,我们不仅仅为自己,我们身后也有许多人!

 

2007年6月5日高考前夕于并南山大

相关文章:

景凯旋:高考体现了起码的公平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dd/dsb/A31/200706050460.as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