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人瞌睡免7人”的三重质疑(新京报)

(2009-02-25 13:52:04)
标签:

干部

新京报

睡眠

黄牌警告

笔者

永年

杂谈

 “11人瞌睡免7人”的三重质疑(新京报、山东商报)
 

  这年头,干部开会打瞌睡不是新闻,打瞌睡被免职也渐渐不能算新闻,想要创新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河北永年版"干部瞌睡被免职"还是在"创新难"的大环境中带了些许新意:日前,河北永年针对在召开名为"干部作风建设年的动员会"的会议时被电视镜头抓拍到11名打瞌睡人员,分别采取了七人免职、一人全县通报批评以及三人黄牌警告的区别对待。(河北青年报2月23日报道)

  笔者历来主张,对干部开会打瞌睡现象不能一免了事,需要从会议的致人瞌睡程度、主讲者报告的冗繁拖沓程度等多方面考量。但面对河北永年"11人瞌睡免7人"的报道,笔者宁愿放过不止一次讨论过的瞌睡根源问题,来对几个细节疑点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也是最打眼的便是对11个打瞌睡干部的处理,为何出现了免职、通报批评和黄牌警告三种截然然不同的等级(抑或说是待遇)?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处分程度上有区别,那便一定是被处分个体的具体情况有差异才对。但咱这可是打瞌睡啊!如何把都是在打瞌睡的11个干部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区别的标准又是什么?笔者未亲身体验会场的睡眠气氛,妄自揣测了一下:或许可以根据不同干部睡眠的程度来详加甄别--是否打呼噜、是否趴到了桌上、是否口水浸湿了文件?或许还可以根据睡眠长短、睡相好坏来分类?再或许可以根据各自的睡眠质量来区别深度睡眠以及是否谁梦话?……有诗为证:横看成岭侧成峰,睡眠深浅各不同。是的,如上标准哪怕从理论上来讲都缺乏可操作性,都够荒唐的。

  同样是打瞌睡,处理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在笔者看来,其间确实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程序正义问题--同样的过错无法得到同样的惩罚,其所谓的"警示作用"也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了。被免职者恐怕是不会"为权利而斗争"的,因为即使是处分最重的免职也只是免除行政职务,行政级别和公务员待遇还在,以后还要在永年官场混下去,说不定哪天就"另有安排"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在笔者看来,最切现实的原因恐怕还是瞌睡干部所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各自的官场背景:免了谁是不会(也不敢)有任何怨言的--说不定7位处理最严重的干部已经先行做过思想工作也未可知;碍于某些关系无法免职的再根据职务亲疏和高低来分别予以通报和警告等不同的名目。

  第二个疑问:干部打瞌睡证据的采集者身份的客观、中立问题。本次被拍到干部打瞌睡的是县电视台的摄像机,在一个县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拍谁不拍谁就很有讲究了。有没有在会场同样打瞌睡,但因与电视台有工作来往的单位和部门领导被"睁只眼闭只眼"地放过?或者是拍到后"这段掐了别播"?再进一步,电视台甚至县广播电视部门的领导是否在座?是否涉嫌打瞌睡?……

  第三个疑问则是来自免职决定的出台过程:针对这11名打瞌睡干部,该县县委"当晚"就召开常委会做出决定。笔者疑问的是,被免职的7名干部中是否有通过人大选举产生的职位?如果没有,那当然说明选出来的干部素质还就是高;但如果有,县委常委会是否有权对其采取"贯彻指示不过夜"般迅速的免职?没有经过法定程序便出台的"当晚免职"是否本身就是程序不合法的呢?

  前有云南"打盹影响招商"的就地免职,再反观河北永年新鲜出炉的"11人瞌睡免7人",少了一些哪怕曾被称作"魄力"的东西,但折射出的却是同样的问题:根治干部打瞌睡,恐怕需要切实从体制根源来思考:究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干部"前免后睡"地睡此不疲?

  2009-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